②硬翅風箏:
常見的元寶翅沙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風箏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像元寶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風箏、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這種風箏的硬翅是固定不變的形式,而硬翅範圍以外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材的不同而變化。
③龍型風箏:
龍型風箏又叫串式風箏,就是把數隻相同或者不同的風箏像穿糖葫蘆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線上放飛的風箏。這類風箏的典型就是龍頭蜈蚣風箏,濰坊風箏就以此為一大特色。
④板子風箏:
即平麵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翅就是主體,無凸起結構,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較多見,具有紮製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的特點,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風箏種類之一。板子風箏,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樣的造型有利於風箏的起飛。板子風箏中,最簡單的一種是“瓦爿”塊,它隻有方方的一片,造型十分簡單,南方農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稱“箏子”,又叫“屁簾兒”。
⑤桶形風箏:
桶形風箏又叫立體風箏,這種風箏一般采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像宮燈、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屬此類。
⑥自由類:
自由類風箏由跨種類、運用新技術、吸取外國風箏之長的三類風箏組成。跨種類的典型作品有“鵲橋會”,該類風箏是集串式、立體、板子等幾種方法於一體做成的;運用新技術的如長120米的串式風箏“梁山一百單八將”、“百鳥朝鳳”等,這類風箏比較新穎獨特。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風車
風車又叫風力機,是以風為能源的不需任何燃料的一種動力機械。古代的風車,是由船帆發展而來的,這種風車大都有6~8副像帆船那樣的篷,分別排列在一根垂直軸的四周,在風的吹動下幾個篷就像走馬燈似的繞軸轉動,所以叫走馬燈式風車。但是,由於這種風車效率比較低,目前已經逐步被具有水平轉動軸的木質布篷風車和其他風車所取代,如“立式風車”、“自動旋翼風車”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風車就已經在中國、巴比倫、波斯等國被用作提水灌溉、碾磨穀物的動力工具。到了12世紀,風車的應用在歐洲得到了迅速發展,通過風車(風力發動機)人們可以利用風能製冷、航運、提水、供暖、發電等。
中國古代的風車除具有臥式輪軸外,風帆多為船帆式。不過,風車的帆不是安裝在輪軸徑向位置上的,而是安裝在軸架周圍的八根柱杆上。帆布靠近杆的一邊比較窄,而另一邊則比較寬,帆布被繩索拉緊著。這種船帆式風車是中國所獨有的。
世界上的第一批風車建造在7世紀的西亞,大概是在敘利亞。
因為這個地區的強風幾乎總是朝著相同的方向吹,所以麵對如此豐富的風能資源,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這些早期的風車。當然,這些早期的風車和我們現在所見的風車有著很大的不同。早期的風車與旋轉木馬裝置上排列著的木馬很相似,有著豎式軸,軸垂直排列著翼。
歐洲的第一批風車產生於12世紀末的西歐。有不少人認為,風車是由在巴勒斯坦參加了十字軍東征的士兵們回家的時候帶回歐洲的。不過,西方風車的設計與敘利亞的風車大不相同,所以還有人推測它們是歐洲人獨立發明出來的。與敘利亞有所不同的是西方風車的翼板環繞著垂直麵而轉動,這是因為風在歐洲比在西亞較為變化不定。因此歐洲的風車還有一個使翼板麵對著風來的方向轉動的機械裝置,以適應當地的風的多變性。
如今,風車的傳統用途,如磨碎穀物、提水灌溉等,已經很少使用,在新時期風車作為獲取風能發電的工具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裝有發電渦輪機的農場則是由驅動發電機的大型風車組構成的。現代的風車的用途主要就是將風能轉化為動能帶動發電機發電。
風能發電機從19世紀末在丹麥開始使用,在20世紀中經過不斷改進而日趨成熟。
在2001年,經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大、複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一批專家的通力協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上海模斯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MUCE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並裝機試驗成功,獲得了基礎數據和實際經驗。在接下來5年不到的時間裏,該發電機的功率又被擴展到200瓦~1000瓦,目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