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水難道真是什麼聖水嗎?科學家們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他們化驗了恒河水。發現盡管汙染,但恒河水的水質良好。科學家們又將能置人於死地的病菌投入水中觀察,卻發現在極短的時間內病菌就被消滅了。後來經過科學家對恒河水的仔細研究才發現,恒河河床中含有特殊的放射性礦化物質鉍,它能殺死99%的細菌。另外,河水中還有恒河特有的噬菌體和重金屬化合物,三者加起來,恒河便有了自潔作用,為此,人們稱恒河為“潔河”。
3.印巴共有的河流——印度河
如果有人問“印度河在哪個國家?”,也許有人回答:“印度河當然在印度。”這就錯了。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穀,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裏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
再向南,流過衝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麵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隻有上遊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幹支流都在巴基斯坦,為什麼河名卻叫做“印度河”呢?這有曆史原因。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包括後來的孟加拉國),河水歸幾國共同使用。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係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幹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期,它的中下遊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古老的印度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4.雨神之河——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緬甸民族發展的搖籃,緬甸人民對伊洛瓦底江十分崇敬,稱它為“雨神之河”。伊洛瓦底江也是亞洲中南半島大河之一。它的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恩梅開江(中國境內稱獨龍江),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縣伯舒拉山南麓;西源邁立開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獨龍江東南流經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境,然後折轉西南,進入緬甸,過賈岡南流,稱恩梅開江。兩江在密支那城以北彙和後始稱伊洛瓦底江,南流後注入印度洋安達曼海。伊洛瓦底江全長2714千米,流域麵積43萬平方千米。
伊洛瓦底江的水量相當豐富,全年的總流量約有430立方千米,相當於密西西比河全年總流量的4/5。伊洛瓦底江是緬甸國內的主要航道,它擔負著緬甸國內交通運輸的65%的任務。伊洛瓦底江水係的4600多千米的河道全年通航約占緬甸國內河道的71%。
伊洛瓦底江不但是緬甸人民的雨神之江,而且是中、緬兩國人民的友誼之河,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商人就利用伊洛瓦底江進行商業貿易活動了,中、緬兩國人民互相親切地稱呼為“胞波”,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就像伊洛瓦底江一樣源遠流長。
5.令人神往的“新月沃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
在曆史上,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夾泥沙而下,注入萬頃碧波的波斯灣。河流兩岸,農業發達,商業興旺,人煙稠密,成為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人們還發現,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這兩條河流也是定期泛濫,時漲時落,但同其他地區的河水泛濫造成災害不一樣,這裏的河水泛濫帶來的是更多的肥沃衝積層土壤,這樣就形成了衝積平原和三角洲。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當時的人們並不需要花費多少勞力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從此,這兩條河流就在希臘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這裏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其東到紮格羅斯山,西到敘利亞沙漠,南至波斯灣,北及托羅斯山。而這兩條河流,便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
雖然近代以來,由於各種複雜的曆史原因,曾經的沃土又不斷陷入戰火與紛亂之中,那些輝煌的古代文明也屢遭破壞,衝突與猜忌充斥於整個流域,但我們仍有理由相信,總會有一天,這兩條文明之河會再度煥發青春,以其巨大的能量實現新月沃土的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