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C-801反艦導彈
C-801反艦導彈是一種高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多用途反艦導彈。我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到1979年,該導彈首次飛行並試驗成功。一般來講,它可以多聯裝載於各種類型的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和快艇上,同時,也能裝在轟炸機、強擊機上從空中發射;主要用來攻擊護衛艦、驅逐艦等中型以上的水麵艦艇,通常,隻要有一枚命中,就可重創或摧毀目標;此外,它還可以用來打擊快艇一類的小型水麵艦艇。
該導彈可進行單射,也可以齊射,其製導方式為自控加自導。
它主要由彈體、固體火箭助推器、固體火箭主發動機、末製導雷達以及戰鬥部組成。通常來講,這類導彈可靠性非常高,命中概率達到90%。另外,它的殺傷力也非常強,命中一發即可使3000噸級的驅逐艦受重創,甚至喪失戰鬥力。
可以說,C-801導彈抗幹擾能力非常強,飛行時的高度也極低,可以進行超低空飛行,因此,其攻擊隱蔽性較好且突防能力強;此外,它重量輕,體積小,全重僅為815千克,全長為5.814米;采用的動力裝置為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因而,其使用和維護都非常簡便;導彈上的末製導雷達采用單脈衝體製,因此,其抗幹擾性也非常好;采用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這樣,在掠海巡航飛行時,也不易被發現,故攻擊隱蔽、空防能力強;其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能穿入船舷並在艙內進行爆炸,威力極大;發射裝置為箱式,既可貯運,也可發射,而且可以重複來使用,無須對準目標,就能進行扇麵發射。該導彈每座發射箱裝有一枚導彈,在小艇上裝有4座,大艇上裝6枚或8枚,在護衛艦和驅逐艦上裝載8座,且都裝在甲板上。
那麼,它主要通過什麼來控製呢?C-801導彈主要是由艦艇上的火控係統控製的。導彈發射後,固體火箭助推器工作,數秒之後助推器脫落,導彈飛行馬赫數達0.9,此時,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工作,導彈便開始了等速掠海巡航。
彈上駕駛儀使導彈在一定距離內按預定的航向飛行後,彈上的末製導雷達便開機捕捉並跟蹤目標,並引導導彈向目標飛行,接近目標時導彈作俯衝攻擊,在水線附近命中目標。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機載C-801導彈沒有助推器,在導彈發射以後,主發動機點火工作,導彈迅速降低高度之後轉入掠海平飛,直至攻擊到目標。
②C-601反艦導彈
“C-601”導彈與其他各種先進的導彈一樣,也在不斷地改進著。該導彈外形與小飛機非常相似,彈體頭部是橢圓旋轉體,中段為圓柱體,尾部則是二次曲線旋轉體。在彈體腹部下方還有一腹鰭,裏麵裝有電纜和導管等。彈體的上方裝有前、後吊環,通常可用來將導彈掛到飛機上。此外,兩個中單翼彈翼通常位於彈體的中部,而三個尾翼則安裝於彈體尾部。
③C-701反艦導彈
C-701反艦導彈由我國精密進出口公司最新推出,是一種空射、艦射反艦導彈。導彈的彈身和彈尾都分別裝有十字形彈翼,其中,彈身彈翼的翼尖有可收折的裝置,為一種較特殊的設計。通常由於C-701導彈的尺寸和彈頭重量較小,因此其主要用於攻擊導彈快艇之類的小型目標,或作為小型的戰術空對地導彈使用。
一般來講,C-701導彈主要由彈體、動力裝置、控製係統、電視末製導係統、電氣係統、戰鬥部及引信等部分組成。其戰鬥部為半穿甲型,重為29千克;此外,自導命中概率也非常高,常采用“田”字形發射裝置。通常,C-701導彈有兩種不同的控製模式,既可采用發射後不管的方式,也可將人置於控製回路中,對目標進行有選擇地攻擊,從而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另外,為了提高C-701導彈的抗幹擾性能,並增強它的攻擊能力,研製部門還為它配置了準紅外成像導引頭和8毫米波導引頭。
(10)核武器幽靈——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是指在火箭發動機的推力作用下按比較固定的拋物線運動軌跡飛行的導彈。這種導彈的整個彈道可以分為主動段和被動段。
眾所周知,彈道導彈的分類有很多種,按作戰時的使用可分為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按射程可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按使用推進劑的不同可分為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彈道導彈;按結構則可分為單級和多級彈道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