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戰場精英——特殊的彈藥(2)(1 / 3)

第二節自動導向目標——導彈

1.導彈的基本知識

在現代戰場上,導彈的影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們有的射程達幾萬千米,可從西半球打到東半球;有的精度奇高,能在相對速度幾千米/秒的情況下直接命中直徑不超過1米的目標;也有重量很輕,一個士兵就能背走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導彈呢?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一種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V-1和V-2導彈,並從歐洲西岸隔海對英國實施了轟炸。那麼,它們的性能究竟怎樣呢?

其實,V-1導彈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達300多千米,很容易用殲擊機和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此外,V-2導彈是最大射程約320千米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且彈著點的散布度也很大,因而對英國,隻是相當於騷擾而已,作戰效果並不佳。不過,V-2導彈卻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先驅作用。

據記載,導彈的起源與火藥以及火箭的發明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火藥和火箭均由我國發明。

南宋時期,火箭技術便已開始用於軍事,並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約到13世紀,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以及歐洲國家。在18世紀~19世紀,火箭武器的進展並不大,直到1926年,美國才發射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20世紀30年代,電子、高溫材料以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為火箭武器的改進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謂火箭,就是指利用火箭發動機來推動的一種飛行器。火箭也可以分為很多種,有的可以操縱,而有些則是不能操縱的。通常來說,火箭的發動機,實際上是一種噴氣發動機。那麼,它的工作原理又是什麼呢?它把所攜帶的推進劑燃燒後以極快的速度向後排出,利用反作用力(即推力)來推動火箭升入宇宙。

此外,導彈主要是一種依靠本身的動力,通過內部或外部係統的控製,把裝有戰鬥部(核武器)的彈頭送到預定目標,並將目標摧毀的飛行器。因此,帶有戰鬥部且可操縱的火箭便是導彈的一種。另外,導彈不僅可以裝置火箭發動機,還可以采用其他的發動機。那麼,導彈對現代的戰爭會有什麼影響呢?

導彈,特別是核導彈,是一種殺傷力非常強的破壞性武器,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點。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導彈開始,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核導彈之後,導彈在軍事上的應用非常廣泛。世界各國都紛紛采用各種類型的導彈來裝備他們的軍隊。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導彈對現代軍隊武器裝備、軍事戰略戰術、科學技術進步和人類社會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般來說,導彈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導彈使軍隊的武器裝備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其中,軍隊裝備導彈是國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導彈的作戰範圍極廣,可以攻擊近距離目標以及1萬多千米之外的目標,陸地、水麵和水下目標,不論它是活動的目標還是固定目標都難逃出它的“掌心”;導彈的作戰空域極廣,不管在哪個高度它都可以進行戰鬥;此外,戰略核導彈還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攻擊敵方的軍事、政治、經濟等重要戰略目標,迅速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因此,導彈必然對軍事戰略戰術、作戰方式、指揮通信、戰爭規模以及軍隊的組織編製,乃至作戰心理都產生巨大影響。

其次,導彈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武器係統。它綜合利用了當代的科學技術成果,它的研製和技術的發展在以後的發展中當然還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的新問題。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對製導係統的高精度、小型化要求就可以促使電子元器件小型化、微型化和精密儀表技術的進步;另外,它惡劣的工作環境對材料的要求又推動了一批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

再次,導彈工業和導彈技術為發展航天事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可以說,航天工業來源於導彈工業。早期航天所需的運載工具幾乎全部借用了當時的大型導彈。發射場也借用了導彈發射場,基本的運載火箭技術也是從導彈技術中借鑒和發展起來的。

2.導彈的基本構造

一般來說,無論是什麼導彈,它都具有推進係統、飛行控製係統、彈體和戰鬥部等係統。

根據物體運動規律——慣性定律,我們得知,要使靜止的物體由靜止狀態進入運動狀態,必須有外力的推動;要使運動物體由運動狀態變為靜止,也必須有外力來阻止。同樣,導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