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種痘術的東歸(1 / 2)

在過去,天花病讓人談虎色變,今天這個致命的疾病已經被人類徹底消滅了。在征服天花病毒的道路上,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在治療天花這種疾病的過程中,創立了醫學史上的第一種人工免疫療法,這項發明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因為它是人類治療所有傳染病的過程中邁出的關鍵性的一步。

要了解種痘術的發明史,就必須了解古代天花病的流行史。天花是一種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得了這種病後的死亡率極高,一般可達25%,有時甚至高達40%。僥幸逃生者,也會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者失明。我國民間有句俗語說:“生了孩子隻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見天花危害之嚴重。

早在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就可以見到天花的疤痕。印度在公元前6世紀,也有關於天花疾病的記載。中世紀時,天花在世界各國廣泛流行,幾乎有10%的居民死於天花,1/5的人臉上有麻點,甚至連皇帝也無法幸免,法皇路易十五、英女王瑪麗二世、德皇約瑟一世、俄皇彼得二世等都是感染天花而死的。18世紀,歐洲人死於天花的人數達1.5億以上。美洲的天花是16世紀時由西班牙人帶入的,據載1872年,美國流行天花,僅費城一個城市就有2585人死亡。在俄國,1900~1909年的10年中,死於天花者竟達50萬人,可見天花是一種極其凶險的傳染病。

我國古代典籍上沒有見到有關天花的確切記載。晉代科學家葛洪所著的醫學書籍《肘後備急方》中第一次描寫了天花的症狀及其流行情況,書中這樣寫道:“比歲有病時行,乃發瘡頭麵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載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者,瘡癜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近人根據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記載“以建武天花病人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推斷此病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左右傳入我國的,因戰爭中由俘虜帶來,故名“虜瘡”。從此,我國曆代典籍累有天花記載,雖然各書所稱病名不一,但從所描述的症狀,顯屬天花無疑。唐宋以來,此病逐漸增多,15世紀以後,由於交通發達,人員往來頻繁,天花在我國廣泛流行,甚至蔓延到深宮禁諱,據載順治皇帝就是患天花死去的,康熙幼年時為了避免感染,由保姆看護於紫禁城外,不敢進宮看望他的父皇。

由於天花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因此,古人很早就開始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

經過實踐的檢驗,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在未發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種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殊的抵抗力,從而抵抗住這種疾病的進攻。

在“以毒攻毒”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努力尋找預防天花的辦法。明代郭子章的《博集稀痘方》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記載了用水牛虱和粉做成餅服下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得到實際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正在尋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多方麵的臨床實驗,中國人終於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種法。

我國清初朱純嘏的《痘疹定論》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都死於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王素,王旦擔心兒子重遭不幸的病害,於是召集了許多醫師來商議,請他們提供防治痘瘡的方法。當時有人提議說,四川峨眉山有一個“神醫”能種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請,一個月後,那位醫師趕到了汴京。醫生對王素做了一番檢查後,摸著他的頭頂說:“這個孩子可以種痘。”次日就為他種了,7天後小孩身上發熱,12天後種的痘已經結痂。據載這次種痘效果很好,後來王素活了67歲。關於王素種痘的故事是我國典籍上有關種痘的最早記載,由於此說缺乏旁證,尚不足以確證我國在11世紀時已經發明種痘術了。

沒過多久,清代俞茂鯤的《科金鏡賦集解》一書中對我國種痘術的起源年代做了明確的闡述:“種痘起於明朝隆慶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從此以後,我國典籍累見有種痘的記載。明末,喻昌的《寓意草》中記載有顧明的二郎、三郎在北京種痘的醫案。10年後,董含的《三岡識略》中又記載安慶的一位姓張的醫師傳習種痘術已有3代,其法為:“取患兒的稀痘漿貯於小瓷瓶內埋在土內待用,使用時將所貯漿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長,十日痘萎。”這是清初人記錄種痘的最早文獻。1681年,清政府曾專差迎請江西醫師張琰為清朝王子和旗人種痘。據張琰《種痘新書》說:“經餘種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記之,所莫救者,不過二三十耳。”可見,當時的種痘術已經有相當高的水平了。1695年,張璐的《醫通》中記有痘漿、旱苗、痘衣等法,並記述種痘法“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由此可見,我國在16世紀下半葉發明種痘術後,到了17世紀已推廣到全國,而且技術也相當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