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初曆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太初曆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曆,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曆”、“殷曆”、“古曆”、“黃曆”、“夏曆”和“舊曆”等。農曆屬於陰陽曆並用,一方麵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曆”;另一方麵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征,因此農曆集陰、陽兩曆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曆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
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
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
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360 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製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
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麵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製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曆法。中國古代的曆法有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也叫太陽曆;陰曆也叫太陰曆,月亮曆;陰陽合曆,也就是俗稱的農曆。其中的陰陽合曆一直沿到今天。為什麼農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曆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曆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曆,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曆的成分,又有陰曆的成分。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做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曆比純粹的陰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曆實用方便。農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準確巧妙,常常使中國人感到驕傲。
漢族地區使用的農曆又稱夏曆,是一種陰陽合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 日或29 日,12 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 個節氣,第1、3、…、23 等奇數為“節”,第2、4、…、24 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 個月不一致,約每隔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麵,如2004 年2 月隻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 月後為閏2 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農曆一年一般為12 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 或30 天,閏年為13 月,中國農曆年平年為353 或354 天,閏年為384 或385 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 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農曆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 等份,得到24 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曆1 月20 日至2 月20 日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