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陸戰之王——坦克
1.坦克的發明——從冷兵器戰場到現代化戰場
人類乘車戰鬥的曆史,可以上溯到中國的上古時代。早在幾千年前的夏代,中國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發展而來的馬拉的戰車,於是便有了形容國力強大的“千乘之國”這一成語。而坦克的出現,則是現代戰爭的要求和現代科技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和同盟國在歐洲鏖戰,交戰雙方都建立了由壕塹、鐵絲網和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
這對於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的步兵來說,就是一種災難。要想以人的血肉之軀來突破這樣堅固的防禦陣地,是令人難以想象的。為了打破戰場上這種相持不下的僵局,迫切需要發明一種集火力、機動和防護於一身的新式武器。於是,坦克這種新式武器,就應運而生了。
坦克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稱雄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且從“二戰”起至今,一直都是陸地戰場的主宰力量,被形象地稱之為“陸戰之王”。坦克,是一種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它是地麵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來與敵方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製、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敵之有生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和軸心國雙方,一共製造了超過30萬輛坦克。德國更是以坦克為基石,創造了赫赫有名的“閃擊戰”。坦克戰,也造就了古德裏安、巴頓、朱可夫等“二戰”中的坦克戰名將。
在“二戰”中,由於戰爭的需要,坦克的製造技術也開始突飛猛進,德國的豹式、虎式,蘇聯的T-34和美國的謝爾曼式,都是名噪一時的經典之作。那麼,究竟是誰發明和製造了這種新式戰爭武器呢?
最早的坦克的設想,是在索姆河前線服役的一名英國的軍事學家斯文頓提出的。他建議,用履帶式拖拉機,加裝鋼板,來抵抗機槍的火力。因此,斯文頓後來被稱為“坦克之父”。
2.坦克的伯樂——首相的“水櫃”
雖然斯文頓提出了製造坦克的設想,但是目光短淺的英國官員把這個提案否決了,並拒絕提供研製經費,“陸地之王”幾乎夭折。幸運的是,當時的海軍大臣、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慧眼獨具,看到了這個提案的潛在的前瞻性,下令海軍成立了一個“陸地戰艦委員會”,並撥出經費,開始著手研製坦克。為了保密,該項目的代號,被稱之為“Tank”(即“大水櫃”的意思)。這個代號後來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並沿用至今。
1916年,英國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
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有5挺機槍。
同年9月15日,有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
這種被為“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製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作戰武器。
3.坦克的分類——三代同堂
在坦克發展史上,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坦克,是按照戰鬥需求和火炮的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執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鬥。英國曾經一度把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坦克的“陸地巡洋艦”的稱號,就是這麼來的。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能力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型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習慣上把在戰場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統稱為特種坦克,其中多數是輕型坦克。
此外,根據生產年代和技術水平,坦克也被分為三代。從“一戰”出現坦克到“二戰”中期主流的坦克類型,被稱為第一代坦克;“二戰”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稱為第二代坦克;20世紀60~90年代研製的坦克,被稱為第三代坦克(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的劃分方式,也是從第三代坦克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