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風情小鎮(5)(1 / 2)

荊紫關——雞鳴聽三省的古鎮

在中西合璧的赤坎,最引人注目的是綿延3千米長的近600座騎樓。騎樓依水而建,是僑鄉人將西洋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不僅能充分運用馬路的空間,同時又能適應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征。

堤西、堤東路是最氣派的騎樓街,構造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麵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騎樓很高,有的高達兩層,如此大規模的騎樓群在廣東的小鎮中非常罕見,其氣勢絕不亞於廣州西關的騎樓。騎樓的樓主現在大多在海外,他們父輩當年的生活時尚而奢華。從樓前走過,似乎還能瞥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空氣裏仿佛還殘留著法國香水的味道、脂粉的氣息。

騎樓下,是緊挨著的商鋪:糧店、雜貨店、藥店、家私店、五金店,鍾表店,林林總總,五彩繽紛,一應俱全。一個個商鋪在老街兩旁排開,商鋪內外,人們侃價的侃價,看書的看書,打麻將的打麻將。當暮色降臨的時候,老街上開始人頭攢動,馬仔豆腐角的香味,砂鍋裏吱吱冒著熱氣的煲仔飯,在小巷的上空彌漫。橋頭納涼的人或搖著蒲扇聊天喝茶,或光著膀子喝著啤酒、吃著宵夜,表情閑散寧靜。

赤坎,如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天堂,就這樣把營商與生活快樂地相融,在這種寧靜而悠閑的狀態中,時間也會不由自主放慢腳步,赤坎不僅是市井生活的天堂,更是文化生活的沃土,聞名遐邇的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就如嫣紅的花兒一樣常年綻放在這裏。司徒氏圖書館建於1923年,為庭園式三層中西合璧式樓房,內藏有報紙雜誌,各式圖書、書畫作品、司徒家族的名人事跡等,關族圖書館就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與堤東的司徒氏圖書館遙遙相望。開館之初,館內就收藏圖書近萬冊,一些國外的報紙雜誌也經常更換。司徒氏和關氏家族與其說在弘揚家族的文化精神,不如說是通過圖書館這個文化陣地持續向讀者傳遞外麵那個更為精彩世界的信息。

沿著潭江,從司徒氏的家族圖書館到堤西路關氏圖書館,一路古榕遮蔭,從濃鬱青翠的樹葉間飄來的陣陣江風,讓人心曠神怡,南國夏日固有的悶熱與煩躁在此時蕩然無存。當兩個圖書館頂樓的大鍾在清風中清脆地響起時,關氏和司徒氏兩個家族多年來競爭造就的繁榮,在古老的土地上熠熠閃光。

溫情脈脈的流水,虹般優雅的小橋,整齊別致的騎樓,風韻獨特的歐陸風情街,不僅吸引了遊客的眼球,也讓那些獨具慧眼的電影工作者紛至遝來,不久前,一座占地總麵積6萬多平方米的影視城在赤坎鎮建成,影視城重現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的西關風情,成為外地遊客來此感受那個時期文化的最好的人造景觀。

丹巴藏寨——世外桃源

碉樓不遠處是別具風情的藏寨民居,幢幢白色素裝的寨樓,或星羅棋布地點綴在山巒起伏,綠蔭蔥鬱的緩坡上,或掩映在青山綠樹叢中,遠望樹叢青翠欲滴,房屋潔白如玉,好像是一片綠毯上嵌著的一枚枚精致的珍珠。每一幢的藏樓建築形式都會與其他的稍有不同,色彩豔麗,在高聳的石碉襯托下,遠看美麗得如一個個童話故事裏的城堡。藏寨民居一般為石木結構,以家碉為脊修築成三至五層的碉樓式。底屋均為家畜圈,其上依次為鍋莊室、儲藏室、居室、經堂及角樓(家碉),其中二、三樓分別有天井和露天大陽台。

民居多挑背山麵水,向陽避風處而建,一般都是獨立小院,宅前屋後遍種蘋果、梨、桃、石榴、核桃、花椒等樹木,疏密有致地自由散落於山穀間的坡地上。遠一點平坦的坡地上,種的是青稞、油菜、玉米、土豆等農作物。春天時,油菜花、桃花、梨花會依次盛開,村莊在晨曦、日光、落日的浸染下,美得如一幅大師的丹青畫卷。

生活環境和條件及藏佛教的影響,形成了藏族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原始崇拜。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影響著他們居住的藏樓的結構布局,藏樓頂樓四角砌的白石與瑪尼旗就是這種崇拜的產物。如今,飄動的經幡和嘛呢旗已成為藏樓上不可或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