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斯帕亞塔鎮起,海拔已達到3000米左右,經過瓦卡斯角小站,可以看到一座天生的石橋——印加橋。通常情況下,登山者都是以此為出發點。印加橋附近有一組高大的岩石峰,看上去,恰似積聚在一起站著懺悔的人群,因此當地的印第安人把它們稱為“懺悔的人們”。
過了印加橋,西行不久,就是海拔3855米的拉庫姆布裏隘口。
這裏矗立著一座耶穌鑄像,鑄像麵朝阿根廷方向,建於1902年,是阿根廷和智利為紀念和平解放南部巴塔哥尼亞邊界爭端簽訂《五月公約》而建立的。鑄像高7米,重4噸,它的基座上銘刻著:此山將於阿根廷和智利和平破裂時崩潰在大地上。因此,望著高峻的阿空加瓜山,人們堅信,和平會同它一樣長久,永不崩潰。
除此之外,沿途還有很多木棚屋,這些木棚屋主要是供登山運動者休息和躲避暴風雪用的,建於海拔3962米高處的一個木棚屋,是登山隊的第一站營地;處於海拔6500米處的木棚屋,是登山者的最後營地,這裏距離頂峰雖然隻有459米,但卻是最難征服的一段路程,一般至少要花費7個小時才能達到頂峰。
在阿空加瓜頂峰,堆滿了巨大的岩石,疾風強勁,幾乎讓人難以立足。從這裏向四周遠眺,雪峰冰川林立,起伏綿延,在晴朗的日子裏,甚至可以看到太平洋的景色。頂峰中央樹立著一個十字架,由鋼絲圍繞,這是為了紀念在攀登阿空加瓜山遇難的林庫夫婦而設立的,他們是安第斯山脈的傑出研究者。
(20)世界上最年輕的火山——帕裏庫廷火山
親愛的讀者,我們在本書的一開始就講到了帕裏庫廷火山,不知你還記得嗎?我們說這個火山是人類望著它噴發長大並形成的一座火山。如同看著自己孩子的誕生和成長一樣。因此許多人把它稱為地球上七大自然奇跡之一;與此同時,它也成為了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年輕的火山。
我們在前麵已經講述了它形成的過程和地理位置。這裏我們就不加贅述了。不過,我們必須補充的是它為人類帶來的災害和意義。
我們知道,從1943年2月20日開始噴發形成,到1952年休眠,帕裏庫廷火山整整活動了9年。在噴發的過程中,一共有7個噴發口往外噴發熔岩,有時噴出的煙氣高達5000多米;噴出的火山灰甚至飄散到400千米外的首都墨西哥城。雖然它的形成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隻有三個人死於火山噴發造成的電閃雷擊,然而它噴出的火山灰卻掩埋了帕裏庫廷村和聖胡安村兩個村莊的數百幢房屋,覆蓋了約25平方千米的土地。
即使如此,居住在附近的人們仍不願意離開這裏,他們在今天的帕裏庫廷火山南山腳下又建起一座新的家園,取名叫新聖胡安·帕蘭加裏庫蒂羅村。
令人稱奇的是,在經過帕裏庫廷火山噴發出的熔岩的侵蝕之後,位於帕裏庫廷村的聖胡安教堂卻奇跡般地幸存下來。其幸存部分是教堂兩端的殘存建築,一是大門及兩側鍾樓,二是教堂最深處樹立聖像祭壇的那堵山牆及兩側的部分殘牆,當年那灼熱的岩漿摧垮教堂的牆壁,裏外夾攻流到位於建築兩端的大門口和祭壇聖像附近的時候,竟戛然而止,好像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將它們阻隔在數米之外,不斷湧來的岩漿就在這堵看不見的牆外升至四五米高,然後向更遠處流去。教堂兩端的部分建築就這樣得以幸存下來,並被聳立在教堂中間部分的高高的火山岩分隔成了兩個獨立的遺跡。聖壇上的耶穌像經此大劫也安然無恙地幸存了下來,現早已被教徒們移到後來新建的聖胡安村去了。虔誠的基督徒無不對天祈禱,稱這種現象為“神跡”,前來朝拜的人也越來越多。
我們千萬別忘了那個親眼目睹它誕生的名叫普拉多的農民。順便提一下,“帕裏庫廷火山”這個名字就是普拉多為這座從他的玉米地裏誕生的火山取的。最後由聖胡安鎮鎮政府撰寫的帕裏庫廷的“出生證明”,就是被普拉多作為這塊地的主人榮幸地保存著。
帕裏庫廷火山形成的這種持續而又從容不迫的活動方式,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認識火山的千載難逢的良機。從它開始噴發的第二天,就有大批興奮的墨西哥學者、藝術家和記者趕到這裏安營紮寨,爭相目睹這罕見的自然奇觀。
當年,已有68歲的墨西哥著名畫家阿特爾選擇了附近山上的一個角度最好的山洞,在裏麵定居下來。每天饒有興致不知疲倦地細細地觀察火山的活動,並創作了大量畫作。他舍不得離開這個絕妙“哨位”,以致當熔岩逼到他的營地跟前時他才倉皇撤退,一些作品因來不及搬運而毀於岩漿中。
如今,帕裏庫廷火山已成為墨西哥最具魅力和最令人激動的自然景觀,並成為墨西哥畫壇流行一時的創作題材。現在每年都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覽。
以上便是我國和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火山。當然世界上的火山有很多,我們在這裏介紹的僅僅隻是被世界人民所熟知的一部分。為了符合本書的主題,其他這些火山我們就不再一一作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