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什麼是火山
我們常常從電視上或者報紙上看見令人不寒而栗的火山噴發的報道,可你是否知道什麼是火山呢?
從名稱上看,火山似乎是著火的山,因此常常被人理解為“火山”。其實不是,在西方語言中,火山最初叫做“武耳卡”,包含有“山在燃燒”的意思。“武耳卡”是羅馬神話中的鍛造之神。古代的歐洲人看到意大利東南地中海裏的利帕裏群島上的山不時噴火冒煙,以為是有位神仙在地下拉開他的風箱打鐵。於是便把這個小島命名為“武耳卡諾”,後來人們雖然知道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了,但仍把這座火山稱為“武耳卡諾”火山,並習慣用它來作為科學中的火山的通稱;在英文中寫成Volcano;來源於拉丁語Vulcanus,意思是地殼上的一個開口。地質學概念傳到中國譯成中文時,利用了原有的“火山”一詞。
火山雖然叫做“火”山,其實是沒有火的。火山噴煙吐火不是山在燃燒,而是一種高熱的岩漿從地下湧出來造成的現象。岩漿裏包含著許多氣體和水分。當它衝出地麵的時候,氣體和水蒸氣大量分離出來,直上高空,剩下來的液態物質熔岩,溫度很高,常在1000℃以上,像火一樣紅。它好像沸騰的鐵水,夜間還能映紅煙雲,輝煌奪目。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熊熊的火光騰空而上。
火山不僅沒有火,有時還看不見山。火山的“山”是由地下噴出的碎屑和熔岩堆形成的。這些物質散布很廣,越靠近噴發口堆得越多,因而常常形成一座中央高、四周低的錐形山峰。這是最具有火山特征的火山。日本的富士山就是這樣一座火山。我國大同附近的火山,大體上也看得出圓錐一般的外形。
當岩漿沿著地殼中長長的裂縫溢出時,給我們留下的隻是熔岩構成的又寬又平的高地,就看不見山了。當然有一些火山在海底噴發,我們就更看不見山了。
因此,簡單地說,火山就是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其有關的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而形成的,並具有特殊形態和機構的地質體。
第二節火山是怎樣形成的
認識火山形成的原因,我們還得從地球的形成和構造說起。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在剛剛形成的時候,原本是一團熾熱的大火球。
後來,隨著溫度的逐漸降低,較沉的物質下沉到中心,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漂浮到地麵,冷卻後形成了地殼。其實,大約在45億年以前,地球的大小就已經和今天相差不多了。但原始的地球上既無大氣,又無海洋。在最初的數億年間,由於原始地球的地殼太薄,再加上小天體的不斷撞擊,造成地球內溶液不斷上湧,地震與火山噴發隨處可見。地球內部蘊藏著大量的氣泡,在火山噴發過程中從內部升起形成雲狀的大氣。這些雲中充滿水蒸氣,然後又通過降雨落回到地麵。降水填滿了窪地,注滿了溝穀,最後積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到了距今25億年至5億年的元古代,地球上出現了大片相連的陸地,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今天,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形的。可你是否知道地球的內部構造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吃過很多帶核的水果,它們有皮、肉和核。地球內部的結構也就類似於這些有核的水果。科學家根據化學成分的不同,把地球分為四層-地殼、地幔、外地核和內地核。
地球最外圈層,也就是我們腳下踩著的土地稱為地殼,是薄薄的堅硬的岩層;當然地殼並不隻是包括人類所能看見的土地,還包括了海底海床的那部分土地。地殼在地球上分布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大陸部分的地殼厚度一般在32千米左右;而海底部分的地殼厚度常常隻有5千米至8千米。
而在地球內部,中間的比較柔軟、致密的一層則被稱為地幔,地殼就漂浮在地幔之上;這裏是產生岩漿的地方。
顧名思義,地核就是地球的中心。它們被地幔“包裹”著,包括液態的金屬外地核和固態的金屬內地核。外地核的溫度要比內地核的溫度高,所以呈液態狀,可以達到6000℃。
表麵上地球好像是靜止不動的,實際上在地殼下麵,地球在不停地運動,火山和地震就是它不斷運動導致而成的。甚至可以說,沒有火山噴發,地球也不可能形成今天的地貌。
我們知道,地殼大部分是由岩石組成的,上麵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土壤,這是岩石經過億萬年的雨水侵蝕和風化作用造成的。地殼因為太薄了,所以非常的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裂開,形成火山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