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綠色的海洋——草原生物篇(2)(2 / 2)

13.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

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是熱帶草原斑馬亞種中最美麗的一種斑馬。

在非洲生活的斑馬有三個種類。古雷比斑馬,生活在幹燥的草原上,山斑馬生活在山中,熱帶草原斑馬的數量最多,廣闊地分布在東部的熱帶草原中。

1817年,英國的旅行家巴切爾把熱帶草原斑馬的亞種之一帶回了英國,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斑馬叫做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曾經生活在非洲最南端的草原地帶。根據分類,斑馬應該與驢很相近,可是熱帶草原斑馬的四條腿很長,樣子更像馬。

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站立時,昂首挺胸,骨骼結實而又強健,耳朵則像馬一樣小巧。雄性斑馬肩高1.5米,體長2.5米。它們像英國純種賽馬,性情活潑好動。它們身上長有黑白相間的條紋,好像白底黑紋,又好像黑底白紋。熱帶草原斑馬、牛羚、鴕鳥三者可以組成一個強大的防衛聯盟。如果某一種動物吸取了這三種動物的最突出的特征-鴕鳥的眼睛、斑馬的耳朵和牛羚的鼻子,一定會天下無敵了!

布爾人曾大量獵殺熱帶草原斑馬,把斑馬肉分給隨從人員,又把斑馬皮製成袋子。

1830年,人們開始飼養野生動物,並逐漸形成了一種潮流,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極受人們喜愛。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的皮容易加工,顏色、質地又非常美麗,很快就有了廣闊的市場。1850年,人們有了更新的鞣皮技術,斑馬皮製品的生意就更加火暴了。獵殺斑馬從1840年開始,持續了整整30多年。盡管少數的自然保護者對此進行了抗議,但是這種捕獵活動還是很猖獗。1870年,大群的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從人們的視線裏消失了,隻剩下星星點點地散布在草原上的小群的斑馬,另外還有當地的地主家偶爾飼養的幾隻,以及動物園中喂養的數目極少。

1910年,在倫敦的動物園,最後一隻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死去。

14.最“高”的鹿——白唇鹿

白唇鹿因為有一個純白色的下唇,故而得名,也有白鼻鹿、白吻鹿等俗稱。白唇鹿的臀部有淡黃色的斑塊,頸部很長,冬季為暗褐體色,有淡栗色的小斑點分布在上邊,所以又有“紅鹿”的稱號;夏季毛呈黃褐色,顏色較深,腹部淺黃色,所以也叫做“黃鹿”。

白唇鹿體長100~210厘米,肩高120~130厘米,尾巴是大型鹿類中最短的,僅10~15厘米,體重130~200千克,是大型鹿類。

白唇鹿屬於棲息海拔最高的鹿類,生活在海拔3500~5000米、氣候十分寒冷的高山草甸、森林地帶和灌木叢,是名副其實的“抗寒勇士”。到了夏季,白唇鹿抗不住15℃左右的天氣,就會到海拔高的地方進行“避暑”。

15.長麵獠牙不可怕——草原猯

草原猯的外形及習性和豬科動物非常相似,是一種豬科動物,但是兩者沒有多少親緣關係。草原猯的後肢隻有3趾,體形通常比豬科動物小,是雜食性動物。獠牙向下彎曲,是強有力的進攻性武器。

除去獠牙之外,草原猯還有臭腺可用來驅敵。

草原猯分布於南美洲查科草原,是美洲最後發現的大型動物,也是西猯科最珍貴的種類。與其他兩種猯相比,草原猯尾較長,其他兩種猯尾極短。

16.牧草的天敵——小翅雛蝗

在我國,小翅雛蝗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肅、內蒙古、新疆、山西、吉林、河北等地,主要危害禾本科、莎草科牧草、麥類、穀子等作物,是高山草原發生的優勢種類。

雄性雛蝗體長9.8~15.1毫米,雌性14.7~21.7毫米。

雄性翅長5.7~13.1毫米,雌性3.4~6.6毫米。成蟲為黃褐色或綠褐色體色,頭部比較短小。雄性前翅短,頂端寬闊,尾巴為長圓錐形,且在背部明顯地分開,後翅退化為片狀物。

小翅雛蝗一年生產一代,卵在土中越冬,6月中下旬開始孵化。

小翅雛蝗喜歡潮濕的環境,主要棲息在牧草較茂密的草場上、河岸的禾草灘、農田地帶路邊水草叢中。

它們對草原的破壞相當大,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類將研製出更好、更快的方法來消滅小翅雛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