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明的出現,相當於給那些優秀的研發人才給了一條新的活路。
這絕對是一個大好消息。
有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加入,雖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還不現實,但起碼能有個好的開始了。
倒是國內這邊有點麻煩。
倪光南又道:“唉,國內在這方麵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一點,包括在香港,在這方麵有豐富經驗的人才也沒幾個。”
看來,老倪在研發中心的籌建方麵是遇到麻煩了!
最起碼在芯片人才的物色方麵進展不夠理想,他這才打電話過來抱怨。
吳正安慰道:“別急,慢慢來吧,實在不行,你就選一些有潛力的年輕人送去胡教授那邊培養一下,或者從那邊拉幾個有經驗的人過來。”
倪光南又歎了一口氣:“這倒是個辦法,就怕送出去的人一旦出去了,就不願意再回來。”
這正是倪光南鬱悶的地方。
為了籌建研發中心,特別是為了能在芯片研發方麵奠定好的人才基礎,這段時間倪光南一直在奔波,到處挖人才,可惜結果並不理想。
他也嚐試給一些早年出國留學並在國外取得了一定經驗的人發了邀請函,可惜響應者寥寥無幾,這讓他很是有些著急。
吳正理解他這種急切的心裏,但作為重生之人,他是知道曆史的走向的。
他知道,在未來的兩三年,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喜人,國內將出現一波創業潮,屆時,很多早年出國但在國外融入不了主流社會的留學人員,會選擇回國創業或為國效力,張朝陽等人就是在那個時候回來的。
“放心吧,隻要研發中心的架子搭好了,研發方向上不走彎路,人才是會有的。”
吳正再次出言安慰倪光南。
他其實並不太著急。
在芯片研發這一塊,他隻不過是投資播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一旦發芽了,就是意外的收獲,就算不發芽,他也不會有太大的遺憾。
如果單純從賺錢的角度來,身處這樣一個黃金年代,吳正有著太多的賺錢門路。
比如互聯網。
隻有他才知道,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在計算機這一領域,發展最快、最有前景的不是芯片,也不是電腦生產,也不是軟件行業,而是互聯網。
無數I新貴的冒起,就是在互聯網這一領域。
“老倪,你跟胡教授一聲,如果碰上互聯網方麵的人才,讓他幫我攬下來,在紐約找個地方給他們玩。”
“讓他們玩?”
倪光南對吳正這一要求很是不解。
“沒錯,互聯網這一領域,現在就是用來玩的,也許到兩三年後,稍微會出一點成績。”
吳正記得,就算是楊致遠的Yah,也要兩三年後才開始出現,然後讓楊致遠和他的合夥人撈到了第一桶金。
而吳正之所以提這一要求,是因為他在為自己的出國之行做準備。
在互聯網的應用這一塊,他是準備親自來把控的,因此他才要求把互聯網這一塊的人才丟在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