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隻好又點了點頭。
錢是賺不完的,以吳大廚現有的盈利能力,他沒必要在這方麵跟老爺子去斤斤計較。
“嗯,表現不錯,識大體。”
老爺子非常難得地表揚了他一句。
不過吳正知道,老爺子的表揚可不是這麼好得的,這是在用話先把他給套住了。
老爺子又起了第二件事。
“省紡織廠這邊的改革遇到了一點麻煩,對此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老爺子簡單起了省紡織廠改革的事。
其實就算老爺子不,吳正也知道,省紡織廠這邊遇到的是啥麻煩。
主要還是缺錢。
吳大廚買地的那兩百萬元,隻是杯水車薪,能解一下燃眉之急,卻不是長久之計。
上千人的紡織廠,其規模不是湘水的那種縣級廠能比的,兩百萬元砸進去,水花都不會冒起來一個。
缺錢還會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
在這個每個縣都有紡織企業的年代,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再加上設備和技術落後,生產出的產品無法在國際上形成競爭,使得大部分紡織企業都是虧損嚴重的。
對於這些紡織企業,後路隻有兩個。
一是關門倒閉。
這是大部分沒條件進行技術和設備更新、形成規模競爭力的紡織企業的最終結局。
二是開源節流,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進,以優質的新產品重新來形成市場競爭力,以煥發新的生機。
可不管是關門倒閉,還是技術和設備更新,這都是需要巨額資金的。
區區兩百萬資金,真的沒法一勞永逸地幫紡織廠解決大問題。
這還不算啥。
對於紡織廠的職工們來,他們已經習慣了廠裏沒錢、工資欠發,欠得多了之後,大家鬧一鬧,立即又能發一部分,稍稍補貼一點家用。
這幾年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而賣地這一次,大家原本也以為會這麼過去的,可誰知道,在補發了幾個月工資的同時,廠裏還放出了另外一個消息,火車站那邊的倉庫也準備賣,可以分流一百來號人去吳大廚。
這下好了,這叫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家平時鬧一鬧,最多隻能解決部分拖欠了很久的工資,解決完後,接下來還是拖欠,永遠也沒有個盼頭。
可這次不一樣了。
大家沒想到,這麼一鬧,竟然鬧出一百多個分流名額,而且還是去最近聲名鵲起的吳大廚,大家聽那裏的待遇可是出奇的好。
這絕對是一勞永逸的機會啊!
可問題是,才一百多一點點的名額,廠子裏可是有一千多號人,誰能搶到?
還不到十比一的比例!
於是有好事之人開始出主意:那就繼續鬧,看看能不能再多鬧出一些名額來。
省裏和廠裏的領導都沒想到,大家好心來解決問題,卻沒想到竟然解決出了大問題。
這也正是火車站那邊倉庫的交易一直還沒完成的原因。
吳正也傻眼了,這讓他怎麼來給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