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是楊貴平不得不承認的。
“第一點,如果吳大廚是國企,它在決策方麵就不可能像我這麼大膽。”
這是吳正的驕傲。
在短短的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吳大廚之所以有如此飛快的發展速度,除了產品方麵有一定的優勢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吳正把機會利用到了極致。
在吳大廚還是一個家庭作坊的時候,吳正就敢膽大妄為地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簽下0畝工廠用地,並租下了村學作為臨時工廠,讓其完成了家庭作坊到工廠的躍遷。
然後他又利用了農商合作這個原本不是機會的機會,把事情弄大了,從而讓吳大廚這個工廠有了在市場上揚名的機會,並順勢擴大了市場份額。
再接下來,他又服了熊國平,再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簽下了臨時工廠的型加工設備。
與正德公司的這次規模合作,最終又被吳正玩到了極致,再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簽下了新工廠的設備訂單,讓吳大廚食品加工廠有了從工廠向中型工廠躍遷的機會。
再加上供銷公司的倉庫事件,讓吳大廚在人才上又補足了短板,並順勢推出了連鎖餐飲企業。
至此,吳正已經為吳大廚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切,在外人看來是幸運和不可思議。
可熟悉內情的楊貴平卻知道,這完全是因為吳正的眼光和大膽決策。
這樣的魄力和眼光,楊貴平相信在整個湘水縣都很難找到第二人,而這種大膽的決策方式,放在國企絕對是不可能的。
正如吳正所的那樣,就算國企有吳正這樣的人才,但他的那種決策方式肯定會被眾多婆婆否決。
也許這就是吳正所的國企很難做到快和靈的原因。
楊貴平又有所悟。
“第二點,因為是國企,所以企業的管理者最先想的不是企業的發展,而是怎樣不犯錯誤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會稍微考慮企業的發展問題。”
楊貴平又不得不承認,吳正的這點也是對的。
對大多數的體製內人來,因為大環境的影響,他們先想的不是業績,而是自己的烏紗帽和升遷機會。
很多人抱著一個想法:企業發展好了,受益的是國家,而自己一旦犯錯,吃虧的是自己。
在這樣的情況下,缺少主人翁精神是必然的,能真心為企業發展著想的人確實不多。
民企就不同了,民企發展了,最終獲益的還是民企所有者本人,因此他們會更加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事情。
楊貴平想明白了。
既然想明白了,接下來他該考慮的就是吳正的那九字真言如何去具體實施。
“那依你看,咱們湘水縣應該把其當成包袱甩掉的企業有那些?”
楊貴平的膽子也是不的,他決定按照吳正的方案來往下走了。
隻不過,他這樣把湘水縣這些國企的命運,交給吳正來抉擇,這樣真的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