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生態的意識(1 / 2)

身為重生之人,在市場發展趨勢這一塊,吳正肯定是有很大優勢的,尤其是在他逐漸理清思路後,楊貴平的難題對他來,就完全不是問題。

“如何下刀的問題,從本質上來,一是刮骨療傷後,企業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順利生存並有所盈利;二是綜合考慮治療的成本,也就是錢的問題。”

楊貴平又點了點頭。

經吳正這麼一,思路確實要清晰很多了,到時在所有企業進行摸查時,也有了明確的方向。

吳正似乎又想起了什麼,補充道:“還有一個非常值得考慮的因素。”

“什麼?”

“環保問題。”

楊貴平有所不解。

“像印染廠、造紙廠、化工廠這種,本身就已虧損嚴重,又靠近縣城周邊、對環境汙染嚴重的企業,就算有救,我也建議關停,或者要重點考慮一下環境綜合治理方麵的成本。”

“環境治理成本?”楊貴平疑惑地問道。

由不得他疑惑。

在這個年代,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還是很低的,包括大部分地方的政府官員。他們對於企業的關注,更多的是關注效益問題,而非環保問題。

這跟國人的環保意識覺醒進程有關。

受國際方麵的影響,也因為國內很多地方汙染越來越嚴重,中國的環保意識開始慢慢覺醒。

在1989年,中國首次修改了環境保護法,但這一舉措並沒有引起地方政府的注意。

在之後的時間裏,中國在飛速發展,工業化成為了中國飛速發展的重要標誌,但中國也為工業化付出了嚴重的環境代價。

在工業化過程中,以廢水、廢氣、廢渣為代表的工業三廢,給國內的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

在很多地方,原本清澈的河流變成了黑水河,空氣中也彌漫了廢氣和粉塵,廢水、廢渣汙染過的土地也開始變得寸草不生,國人的心身健康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直到00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才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等理念,其中的“生態文明”指的就是環保意識。

從那開始,國內才真正開始重視環保問題。

作為湘水人,吳正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家鄉為環境汙染付出太過於沉重的代價。

作為一個普通人,他的力量很有限,大的趨勢他無力改變。

但在湘水這一畝三分地,楊貴平已經把改變的機會擺在了他麵前,吳正豈肯放過?

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向來就存在著巨大的衝突,吳正要想服楊貴平,也不是這麼容易的。

為了讓這位未來的市長能在環境意識方麵深受自己的影響,吳正不得不花費了一番口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不得不拿國外的反麵例子來給楊貴平舉例。

在環保意識的覺醒方麵,國外比中國要快得多,尤其是那些工業化進程要早的國家,比如美國,從70年代起就已被逼開始重視環保問題。

“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楊貴平又好奇地問起來。

吳正又想用書來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