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書記你看,這些職工所提出的問題,大部分是集中在供銷公司本身。大家都在關心供銷公司會有怎樣的變動,以後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工資能不能發出來……對吳大廚表示關心的卻很少。”
“這不是一件好事嗎?明職工們對供銷公司很有歸宿感啊!”
“表麵上看是這樣,但實際上,卻是這些職工都已習慣了在國企的安逸生活,哪怕守著一個很渺茫的希望,也不想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變動。”
楊貴平確實把問題的本質出來了。
習慣安逸、不願折騰,這是古往今來變革都需要麵臨的一個大難題。
這是人性。
人性的這種特點用一個詞準確地來形容,那就是“守舊”。
這樣的例子其實是非常多的。
遠的不,在現代就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以現在的郵電係統為例。
現在的郵電局,還是郵政和電信在一起的。
但到了98年,郵政和電信會分拆。
而到了000年,電信又會拆分為電信跟移動。
在這兩次拆分過程中,郵電係統的職工們,就把“守舊”這種特性發揮到了極致。
第一次拆分的時候,郵電局的相當部分職工,是有權選擇留在郵政還是去新的電信的,但因為電信的那個“新”字,就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到後來,看著效益蒸蒸日上、福利待遇好得驚人的電信,這些人腸子都悔青了。
兩年之後,這一幕再次發生。
在電信拆分為電信跟移動時,因為移動是新的,再加上當時的移動通信業務還剛起步,因此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都不希望自己被分去移動。
最終,那些有背景、有資曆的都選擇了留在電信,去移動的是那些年輕的、沒背景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是被逼去的。
然後當移動通信業務井噴式爆發、效益大增,而電信業務逐漸走向衰落的時候,又有一大批人把腸子都悔青了。
……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凡是變革,都必須經曆克服守舊這樣一次陣痛過程。
當然,楊貴平在這裏給戴博藝講的是另外的例子。
戴博藝陷入了深思之中。
他對楊貴平的這一解釋還是頗為認可的。
不過他知道,克服守舊這樣一個陣痛過程不是這麼容易的,最關鍵是他在時間上耗不起。
因為談仲海等人的雙規,湘水縣正處於風雨飄搖中,戴博藝必須盡快在供銷公司的改革上拿出一點成績來,一為穩固軍心,二來確保自己不被牽連。
“對於這個難題,楊主任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戴博藝再次把問題拋給了楊貴平。
楊貴平笑道:“吳正不是答應了提前介入此事嗎,不如讓他來試試唄。”
這就是楊貴平的解決辦法。
在他看來,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好像也沒有太大的把握,既然這樣,不如先把難題交給已經入坑的吳正。
讓吳正先來衝一把,就算不成,自己這邊有了緩衝餘地,還有時間另想辦法。
楊貴平也是很會打如意算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