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弱變強的故事3
我住在阿拉的樂園
R·V·C·勃德萊
1918年,我離開熟悉的、溫暖的家園,前往非洲西北部,和阿拉伯人一起住進撒哈拉這個“阿拉的樂園”。我在那兒共住了7年,掌握了那些遊牧民族的語言。我穿著他們的服裝,吃著他們的食物,按照他們的方式生活。我像一個牧羊者,睡在阿拉伯人的帳篷裏。同時我還研究了他們的宗教,並寫成了一本名叫《先知》的書,向歐洲人介紹穆罕默德。
在撒哈拉住帳篷那7年,是我這一生中最安詳、最滿足的一段時間。
我有過豐富的閱曆,多姿多彩的生活:我的父母是英國人,而我卻出生在巴黎,在法國呆過9年。後來,我在英國著名的伊頓學院和皇家軍事學院畢業。然後,我以英國陸軍軍官的身份在印度呆過6年,我在當地打馬球、打獵,並到喜馬拉雅山探險。
我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時,我被選派參加巴黎和會,當了一名助理軍事武官。在巴黎的所見所聞,令我深感震驚和失望。我在西方前線的4年戰爭中,深信我們是為了維護人類文明而戰。可是在巴黎和會上,我卻親眼目睹了自私自利的政客的醜惡嘴臉,是他們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導火線——每個國家都在為自己爭奪土地,在各個國家之間製造仇恨,並再度掀起秘密外交的各種陰謀活動。
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失望,我開始厭倦戰爭,厭倦軍隊,並厭倦這個社會。我生命中第一次難以在夜晚入睡,我開始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感到煩惱。好友利弗·喬治建議我從政當官,我考慮接受他的勸告,可是這時候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它改變了我後來的7年人生道路。這件事發生在一次不到4分鍾的談話中——這次的談話對象是“泰德”勞倫斯,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富浪漫色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他曾同阿拉伯人一起住在沙漠裏,他還建議我也這麼做。開始,我對這個建議嗤之以鼻。
但是,因我已經決定離開軍隊,所以必須再找一份工作。私人老板可不希望雇用像我這種從正規軍隊退伍的軍官——尤其當時求職的人多如牛毛。所以我聽了勞倫斯的建議,前去和阿拉伯人住在一起。
後來,我發現我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在大沙漠,阿拉伯人教會了我如何克服憂慮。他們相信穆罕默德在《古蘭經》上所寫的每一句話,都是阿拉的聖言。因此,當《古蘭經》上說“上帝創造了你,以及你所有的行為”時,他們也就完完全全地接受下來。這也正是他們能夠安詳地生活,當事情出了差錯時,也不發雷霆怒火的原因。他們知道,早已注定好的事情早就注定好了的,除了上帝,沒有人能夠改變任何事情。不過,這並不是說他們在麵臨災難時不知道怎樣應變。
為了使你相信他們的智慧,我想把我住在撒哈拉經曆的一場炙熱暴風的事情告訴大家。那場暴風連著刮了三天三夜,風熱強勁而猛烈,甚至把撒哈拉的沙子吹到了法國的隆河河穀。那次的暴風酷熱難耐,我覺得我的頭發似乎全被燒焦了,喉嚨又幹又痛,我的眼睛熱得發痛,嘴裏全都是沙子。我覺得自己好象站在玻璃廠的熔爐前,被折磨得幾近瘋狂,但還勉強保持著清醒。不過這些阿拉伯人並不抱怨,他們隻是嚴靜地呼喚“阿拉”。
熱風暴之後,他們立即宰殺所有的小羊羔,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小羊反正都不能活下去了,同時殺死小羊還可以挽救母羊。在殺死小羊之後,他們就把羊群趕到南方喝水。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十分冷靜的狀態下完成的,他們對於自己的損失沒有任何憂慮、抱怨或哀傷。一位部落酋長說:“這還算不錯的。我們本來也許會損失擁有的一切,但是感謝上帝,我們還留下了40%的羊群,一切可以從頭開始。”
還有一件事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我們乘車橫越大沙漠時,有一隻汽車輪胎爆裂,而且司機又忘了帶備用胎,所以我們汽車隻剩下三隻輪胎。我又急又怒,煩燥不已,問那些阿拉伯人我們該怎麼辦。他們對我說,事已至此,急怒傷肝,不如順其自然。他們還說,車胎爆裂是上帝的意思,別無辦法可想。於是,我們就靠三隻輪胎又開始往前走,沒過多久,車又停了下來——原來汽油也燒完了。但酋長隻說了一聲:“麥克托伯!”他們並沒有對司機所帶的汽油不足而向他大聲怒吼,反而保持冷靜。後來,我們隻好徒步到達目的地,一路上高歌猛進,士氣高昂。
在和阿拉伯人相處的日子裏,我漸漸明白了一件事:在美國和歐洲的精神錯亂、瘋狂和酗酒,都是那種環境的煩擾的文明生活造成的。
隻要我住在撒哈拉,我就不會有煩惱。我在這個阿拉的樂園找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和肉體上的健康,而這正是我們大多數人在努力尋找卻難以找到的東西。
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宿命論”產生了懷疑,也許他們是對的。可是又有誰知道呢?也許,我們大家可以從許多事情上看得出來,我們的命運是早已經注定了的。例如,如果我不在1919年8月一個悶熱的下午和“阿拉伯的勞倫斯”交談3分鍾,那麼我以後的人生道路也許將完全不同。現在我回顧過去,發現我的生活一直受到許多我無法控製的事情的影響。阿拉伯人認為,這就是“吉斯米特”——阿拉的意旨。你可以按照你的方法來稱呼它。它對你的確存在奇異的影響。我隻知道,在我離開撒哈拉17年後的今天,我依然保持著從阿拉伯人那裏學來的生活樂趣,愉快地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這種人生哲理,可以說比服用上千支鎮靜劑還能安撫我的緊張和不安。
信不信仰“宿命論”都無關緊要,但當猛烈而酷熱的狂風吹進我們的生活中,而我們又無法躲避時,那麼我們不妨接受這種不可避免的命運,然後再想對策對付。
洛克菲勒的快樂法則
“石油大亨”約翰·D·洛克菲勒在33歲就成為百萬富翁。43歲時,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壟斷企業——規模龐大的“標準石油公司”。但是當他到了53歲時他的健康狀況就遭到嚴重破壞,各種煩惱和高度緊張的生活幾乎使他臥床不起。這時,他“看起來像個木乃伊”,這是為他寫傳記的作家約翰·溫克勒所透露的。
當時,洛克菲勒患了一種奇怪的疾病,不僅頭發全部掉光了,甚至連眼睫毛也掉得一根不剩,整個臉上隻有一綹淡淡的眉毛,看上去就像一個可笑的小醜。
溫克勒說:“他的情況十分嚴重。有一段時間,他被迫靠喝人奶維持生存。”根據醫生們的說法,他的病屬於“脫毛症’,這種病通常是由於過度緊張造成的。這時,他的頭部光禿禿的,模樣很是古怪,這使他不得不戴上帽子。後來,他為自己訂製了一些假發,每頂假發500美元。從此他就一直戴著這些假發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