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在思想與行動之間
王曉純
“人文”一詞,用法不一:古人將之與“天文”對舉,今人把它與“科學”並列;它還常用來概稱一種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存在的、崇揚人性與人道的主義或精神。
“人文”與“天文”對舉,最早出現於《周易》。《周易·賁卦》彖辭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根據後人的解釋,“文者,象也”,即呈露的形象、現象。於人而言,包括人世間的事態、狀況,並可以引申到個人氣象與社會風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強調:“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總是與人文密不可分。人而文之,方謂之文明。在中國傳統中,“人文”主要指人類社會的禮樂教化及其典章製度和道德觀念。而文明在其本質上,乃是人類對“人之為人”在思想上的自覺和這種自覺在實踐中的表現。
“人文”與“科學”並列,與西方近代分科之學的出現與發展有關。伴隨科學與技術的勃興和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傳統的文化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尤其通過科學與工業革命不斷推波助瀾,甚至形成了科學與人文所謂“兩種文化”之間的分裂。
“人文”作為一種精神或主義,泛指從古到今東西方都出現過的強調人的地位和價值、關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視人的權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張。
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種新願景。現代社會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術統治麵前常感無力,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幸福之間往往失衡。新人文將目光聚焦人本身,重塑價值理性,高揚人性的尊嚴,喚起內心的力量,促進個性的自由發展,讓夢想不再貧乏,讓精神充滿希望。
新人文是一種方法論。唯人主義和唯科學主義是現代性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兩者的分隔也有漸行漸遠之勢。新人文試圖重新發現科學與人文的內在融通,增進科學與人文的互補互用,讓科學更加昌明,讓人文之光更加奪目。
新人文是一種行動哲學。繼往聖、開來學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需要架設堅實的橋梁。新人文力圖夯實人文基礎,作為社會的良知而發出社會公正和正義的呼聲,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讓思想衝破桎梏,用行動構築未來。
鑒於以上種種,我們特地編輯了這套《新人文》叢書,奉獻給關心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和新人文建設的廣大讀者。
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