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3)

第二天,藥材公司來了三個人看望老人家,給老人家帶來了一包枸杞子,小誌剛一見這紅紅的小果子十分高興,當著客人的麵就問:“爺爺這小果子能吃嗎?”爺爺說:“能吃,但是不能吃多了。”來的人對老人家很尊重,大家都叫老人家“先生”,老人家讓玉蘭給客人做飯吃,客人極力推辭,老人家說:“你們就不要客氣了,我知道你們都拖家帶口的,你們自己從來不敢吃飽,今天你們就在這裏吃頓飽飯吧。”幾個客人看到老人家盛情難卻,於是就留了下來。玉蘭給他們做了麵條,用土豆和蘿卜做了臊子,客人們個個吃得滿頭大汗。回頭看小誌剛卻沒有吃飯。大家都問他為什麼不吃飯,他說:“我想吃你們拿來的紅果子,但不知怎麼吃,為什麼不能多吃,吃多了會怎麼樣?”大家看到小誌剛那認真的樣子都笑了,說:“這小家夥聰明,提了這麼多問題,不得了!不得了!”老人家趕緊走過來,拉起孩子說:“孩子你先吃飯,稍後爺爺給你講。”客人們都說這是今年吃得最舒心的一頓飯,同時,他們聽了任煥明一家的來曆,都感到很高興,認為是緣道先生修來的福氣,他們說:“有你們一家照顧,我們也就放心了。”讓任煥明有什麼事到城裏去找他們。老人家剛把客人送走,小誌剛就迫不及待地拉著爺爺給他講這神奇的小紅果的故事。老人家就隻好給他講枸杞子的故事,告訴他枸杞子是多年生落葉灌木,產於寧夏,擺在我們麵前的是枸杞子的果實,它還叫杞子、茨果子、明目子、狗奶子等。它性溫甘平,能夠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潤肺滋陰。它還有“寶樹”“藥樹”的美稱,莖和葉可當菜吃,根皮叫地骨皮,枸杞子除了入藥還有多種吃法。“這麼好的東西您怎麼說不能多吃呢?”小誌剛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姿態。老人家告訴他枸杞子有溫熱身體的作用,再說了,任何滋補身體的補品都不能過量食用。小誌剛也不知聽懂了沒有,隻是在那裏點頭。老人家看他這樣好學,就又教了他一些草藥的歌訣,告訴他草木根莖是空心的一般都可以治療風濕骨痛,凡是葉與枝同向對生的草木即可外用止血凡是葉邊有毛刺的即可以治療肌肉紅腫疼痛,凡是一搓葉子就有黏滑漿液的,可以治療無名腫毒或蛇、蠍、蜂、蜈蚣咬傷等。另外,老人家還給他念了一些采藥的歌訣,老人也沒多注意小誌剛記沒記住。可是,第二天早上,卻聽到院子裏傳來小誌剛背誦的聲音:“大地草木生,性用各不同。生毛能消風,黏泥拔毒功;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膿;味苦能瀉火,味甘可補中……老人家真是驚呆了,又問了他一句采藥的歌訣,他又大聲背起來,”采藥貴時節,根薯應入冬;莖葉宜盛夏,花在含苞中;果實熟未老,核熟方有功。解表草藥路邊坡,利濕草藥濕地多;清補中藥深山穀,通絡藤本密林窩。“老人家樂得合不攏嘴,跑過去把小誌剛抱回屋裏。小誌剛熱衷這些醫藥知識,念過就能記住,他還非常喜歡爺爺講的崆峒山的那些故事,纏著爺爺非要上崆峒山,爺爺告訴他今年不行了,一是爺爺現在身體不好,很多需要秋冬采的藥,爺爺都沒有去采。你以前經常挨餓,身體很弱,走那麼遠的山路是吃不消的。”

第二年春天,老人家帶著他們全家上山,一路走,一路辨認需要采的藥材,走累了就坐下來休息休息,喝點水,吃點東西。山上大部分寺廟都沒有什麼香火了,人都沒有吃的,哪裏有閑心朝這裏供奉呢?許多寺廟由於年久失修,有的倒塌了,有的成為小動物的棲息地。但是寺廟倒了故事還在,老人家邊走邊講,他們全家對藥王洞特別感興趣,玉蘭說:“我們老家有個傳說,說這裏邊其中一人曾在我們老家徐州一帶訪師求學。”老人家說:“對的,你說的是華佗,華佗是安徽亳縣人,字元化,年輕時曾到過徐州。他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醫學家。”這時小誌剛突然發現了什麼,大聲喊:“爺爺這個人騎的是什麼呀?”老人家告訴他,這就是藥王孫思邈,和你的媽媽是同姓,他是京兆東原人,也就是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曆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人們尊為“藥王”。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首位,並專門立題。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此。”他自己的兩部著作都冠以“千金”二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他曾到崆峒山采藥三年,所到之處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醫德非常高尚。傳說他還治好了涇河龍王背上的腫瘤,為老虎取出卡在喉嚨裏的碎骨,龍虎為了感謝孫思邈的恩情,就充當了他的坐騎,這座像就是依據“坐虎龍針”的傳說故事塑造的。老人家又告訴他們,左邊供奉的是扁鵲,是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由於扁鵲醫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於是人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在總結了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任煥明一家三口都聽呆了,他們為老人如此博學而驚歎,從內心裏感到真是聽老人家的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也堅定了他們向老人家虛心學習的決心,為他們今後所走的道路奠定基礎。特別是小誌剛,他不僅對藥王洞感興趣,而且還對趙時春讀書的故事,趙時春的讀書處、讀書台,及有關趙時春在崆峒山的一切,他都喜歡,這對小誌剛日後所走的學習道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幾年學校不上課,農民家的孩子就回家務農了,可誌剛卻不同,他一直在家裏學習。“文化大革命”後期,老人家年事已高,不再上山采藥,這任務就完全落在了任煥明和玉蘭身上,老人家也不再出外給人看病,就在家裏給誌剛輔導學習,同時他老人家還給誌剛找了一位他老人家的朋友為誌剛輔導數學和英語。這位老師的父母都得過重病,都是緣道先生給治好的,老師非常感謝先生,但是先生說,我也沒有什麼要麻煩老師的,就是我的小孫子正值學習之年齡,但是學校不上課,很多老師受到衝擊,你能不能給我的小孫子輔導功課。原先他在城裏上學時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就送給老師,好方便你到我家去,因為我家比較偏僻,不容易被“造反派”發現。他還說:“我估摸過了這一陣,國家還是要恢複辦大學的,不能讓孫子荒廢了學業。”就是在這位老師和爺爺的輔導下,誌剛的學業一直沒停。恢複高考後,誌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老人家特別高興,但他也舍不得離開相依為命的孫子,於是提出他要親自送誌剛到北京,任煥明夫妻考慮到老人家年事已高,就陪著老人家和誌剛一起到了北京。老人家說:“此生能到北京,足矣。”老人家回來後時間不久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