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偉人風範(2 / 3)

趙老還是習慣直呼王一鳴為“小王”。他們兩人之間是用不著客氣的。

王一鳴說:“到中組部,部長親自談話,主要是商量西江省的省級幹部配備問題。”

趙老說:“你實話實話,這半年多,有什麼大的成就沒有?”

王一鳴認真地想了想說:“沒有,真的沒有,都是日常工作,不值一提。”

趙老一聽就不高興了,說:“怎麼能夠這樣?你現在是省委書記,不是一般人,怎麼過去大半年了,你卻沒有幹成一件可圈可點的事情,那樣老百姓會怎麼看你?說得不好聽一些就是屍位素餐嘛!”

趙老把王一鳴還是當作自己當年的秘書一樣,有什麼話劈頭蓋臉地就打過來,絲毫不講情麵。

趙經華看老頭子這麼不給王一鳴麵子,連忙出來打圓場說:“老爺子,好了,好了,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啊?別說一鳴了,就是中央主要領導,你要是敢當麵問問,大半年你都幹了什麼可圈可點的事情啊?他們也一樣答不上來。現在是和平年代,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地過日子,就像我,好歹還是個副司令,你說我上半年都幹了什麼大事情?我捫心自問,一件可圈可點的事情都沒有,都是日常俗事。天天開會,做報告,到下麵調研,一晃就過去了大半年。那些大領導也一樣,開會做報告,接見一下外賓,到下麵視察視察,再到國外轉幾圈訪問幾個國家,就混過去大半年了。現在大家都是這樣過的。”

趙老長歎一聲,搖搖頭說:“哎呀,混吧,混吧,混一天算一天。典型的官僚主義。忙於俗事,不抓大事,不知道什麼是大事,該怎麼去抓。這個作風不改變,怎麼得了啊!”

趙經華看老爺子真生氣了,隻能勸他說:“爸爸,現在和改革開放初期不一樣,那個時候百廢待興,中央有小平那樣的強人掌舵,下麵有一大批你這樣的強勢領導人在各地執政,大家為了發展,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敢於打破常規,不怕失敗。這樣才殺出了一條血路,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麵。現在呢,國家承平日久,到處是鶯歌燕舞,各級領導人缺乏危機感,大家一天一天都是忙於俗事,忙於應酬,再說了,現在會議多,文件多,光是開會學文件,已經不勝其煩。再加上調研、考察、出國訪問、接見外賓等事情要兼顧,作為一個高級幹部,實在是忙成陀螺了,光是應付這些事就已經勉為其難了,還要做出什麼可圈可點的事情,你說怎麼可能呢?!能不出大事,糊弄過去就已經不錯了。你就別為難一鳴了。他也不容易的。”

聽了兒子的勸解,趙老的臉色慢慢緩和了下來,他知道自己的話有些重了,於是就換了口氣說:“我是拿小王不當外人嘛!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樣,該罵就罵。”

王一鳴自嘲說:“應該應該,就是打也是對的,我本來就是你的徒弟嘛!師徒如父子嘛!”

趙老笑了,說:“你小子說這句話我愛聽,當初要不是我力排眾議用你當秘書,你今天會當上省委書記?我看有點懸吧!”

王一鳴斬釘截鐵地說:“不是有點懸,是根本沒有那個可能。能做個處長,已經非常不錯了。”

趙老說:“沒有那麼悲觀,最起碼當個副廳長,還是有可能的。”

王一鳴微微一笑說:“或許吧。”

趙老說:“你仔細想一想,當初你跟著我當秘書的時候,我是怎麼做的。”

王一鳴說:“當時太年輕,什麼都不懂,跟著你東奔西跑地忙著搞調研,寫材料,一天到晚不知道幹了什麼,很快就過去了。”

趙老說:“你啊,還是不用心。我那個時候,在省裏主要抓了幾件大事,第一,在全省農村搞土地大包幹,包產到戶,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解決六千多萬農民的吃飯問題。搞了一年,全省糧食生產取得了大豐收,一舉解決了全省人民的吃飯問題,糧食還有盈餘,向外輸出一千多萬斤。從糧食短缺省份轉變為糧食富餘省份,受到了小平同誌的肯定。第二,抓工業生產,搞廠長負責製、經理負責製,允許企業在完成國家指標後,可以搞計劃外生產,自負盈虧,可以發獎金,對於貢獻大的廠長、經理,進行重獎,一次獎勵幾千塊。那個時候,中國萬元戶還不多,一次獎勵幾千塊,可以在城裏買一套樓房了。充分調動了企業領導和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第三,抓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省級財政的盈餘。這個方麵,你嶽父於開山是個行家裏手,他主管財政,懂的放水養魚,培養稅基,我們省每年的財政收入都大幅增長,原來很可憐,一年不到三十億。等我離開的時候,已經突破八十億了。第四,就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歸根結底,人才是第一因素。有了人才,什麼事情都能幹成。你看當年毛主席怎麼用人,打天下時他重用林彪、粟裕,要是搞論資排輩,林彪和粟裕根本出不來,他們倆什麼資曆?跟著朱德、陳毅上井岡山時,他們倆一個是連長,一個是指導員,跟朱德、陳毅根本沒辦法比的。但是,解放戰爭時林彪和粟裕各自獨當一麵,指揮大兵團作戰,戰功赫赫,全軍上下誰不心服口服。沒有他們倆,中國革命能不能勝利都很難講!也可能會勝利,但付出的代價肯定會很大,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小平同誌搞改革開放,也就是用對了幾個人而已。我就是其中之一嘛,當年就是小平點了名,我才進的中央政治局,當了副總理嘛!”

王一鳴頻頻點頭說:“是啊,是啊,小平是您的伯樂嘛!”

趙老興致很高,話匣子打開了,他繼續饒有興致地說:“不論到什麼時候,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都是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一步。你看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諸葛亮就是一個小青年,二十多歲,劉備是什麼身份?漢室宗親,當朝皇叔,左將軍,他一旦知道了有諸葛亮這個人,就千方百計地去請,去接納,讓諸葛亮為其所用,最後終成大器,三分天下有其一。你小王今天好歹也是一方諸侯了,西江省的地盤上誰是諸葛亮,你知道嗎?”

王一鳴搖了搖頭,感到汗都下來了,尷尬地說:“不知道。”

趙老不依不饒地說:“你先說說,今天還有沒有諸葛亮?”

王一鳴吞吞吐吐地說:“或許有吧?”

趙老說:“這是什麼話?!肯定有。一定會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嘛!我們這片土地上,從來就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伯樂,是識人的慧眼。”

王一鳴說:“對對。”

趙老說:“百裏之內,必有遺賢。關鍵是你沒有發現罷了。你看當年小平同誌用前總理的掌故,前總理還不得誌的時候,在國家經貿委做副主任,眼看著年齡接近六十歲了,該退休回家抱孫子去了,這個時候,機會來了。有一次小平同誌想聽取國家有關部門對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看法,由於事情重大,其他的人都不願意去,這個任務最終落到了前總理頭上,人家心裏有數,準備了一番,就直奔小平府上,彙報了一個多小時,條分縷析,有數字,有觀點,一下子就打動了小平同誌。小平一看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嘛!最關鍵的,是少有的經濟通。大力培養,堅決提拔。於是一聲令下,前總理到了上海擔任市長,過幾年當了市委書記,然後進京擔任副總理,直至總理。你看小平同誌用人的氣度,多麼具有偉人風範!雖然現在關於前總理民間有很多爭議,但是人家在國際上是響當當的大國總理,是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的,這樣的評價,絲毫也不過分吧?”

王一鳴說:“是的,是的。”

趙老說:“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省,一定要有人才出來辦事,才能興旺發達。作為一把手,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知道誰是人才,誰堪大用。你看當年曹操,發布求賢令,不管你來曆如何,隻要你有真本事,願意跟著我幹,我就不吝封賞。用人機製多活!我們現在一天到晚搞論資排輩,幹部提拔雖然也搞民主評議、組織考核,但是發現了什麼傑出人才了?我看沒有吧!這一段時間,我想了又想,我們這個選拔幹部的體製比著西方國家,是不是比他們更先進,更科學,更合理,更有利於人才的脫穎而出。我沒有那麼自信。人家有三十多歲、四十多歲就當上總理、總統的,我們這可能嘛!我看有的國家,總統一天省長、州長也沒有當過,就當了幾年參議員,照樣可以競選總統。人家不搞論資排輩,誰有本事誰上,幹不好了下台,照樣該幹嘛就幹嘛去。我們行嗎?一輩子當官,能升不能降,老了老了,還去人大或者政協繼續發揮餘熱。這樣幹,年輕人怎麼能出得來呢?我看難啊!”

趙老說完痛苦地搖了搖頭。

趙老說完,顯然是累了,頭靠在沙發靠背上,眯上了眼睛。

王一鳴和趙經華麵麵相覷,靜靜地等待了幾分鍾,趙老又從新睜開了眼睛,對王一鳴揮了揮手說:“好了,我就不囉嗦了,小王難得來一趟,我就不難為你了。我老了,時日無多,今後就看你們年輕人的了。”

王一鳴說:“您老才七十多歲,日子還長著呢!”

趙老說:“一個人要麵對現實,人生七十古來稀嘛!”

王一鳴說:“我有個建議啊,您老今年能不能抽時間到西江去一趟,帶著童阿姨一起去,我陪你們遊覽一下桂江,那裏現在又大變樣了。”

趙老說:“可以考慮。下個月如果沒有其它事情,我就去一趟西江。好多年沒有去過了,也該走一走、看一看了。”

王一鳴說:“是啊,你什麼時候去,定好日子,我來安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