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謙篇
雋永的生活小故事,總是令人莫名地感動,融通易理的真髓,透過白話哲理,讓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饒富理趣,使日常生活能感受到易道的奧妙無窮,落實“易經生活化”的真諦。世人何其有幸,在二十一世紀來臨的同時,中國六七千年前的智慧摩尼寶珠,被尊奉為“群經之王、萬經之首”的《易經》,悄悄地從茫茫苦海中綻放萬道溫煦的金光,為沉淪的人類心靈找到了彌補生命的缺口,更帶來無限的生機。
蝸牛與房子
故事
在這一天,蝸牛起個大早,背起了身上的房子,在沾滿水珠的田埂上,努力地向前爬。
到了正午時候,他爬到了一棵大樹下。一隻燕子正在枝葉的陰涼處休息。
蝸牛抬起頭,咧著嘴,很得意地對燕子說:
“燕子姊姊,人家都說我走路慢吞吞的,可是,你知道我隻花了一個早上的工夫,就爬過這一條長長的田埂。不信你看,田埂上光閃閃的銀液,那就是我一路留下的記號呀!”蝸牛對自己的成績很是滿意。
燕子心裏卻暗笑著,她想自己這幾天飛過大海、飛過江河,也飛過千山萬嶺,但也還沒回到北方的家。而蝸牛為這幾尺路,竟也得意異常。她笑了笑對蝸牛說:
“蝸牛哥哥你辛苦了,這路可是遙遠得很。我不能再歇了,今天我還要趕五百裏路哩!再見。”
蝸牛聽了,嚇呆在原地,五百裏路,他伸長了脖子,驚訝地望著如箭般飛去的燕子。
又過了幾天,雨季快到了,一群群的螞蟻川流不息地進進出出,忙著把自己的家往高地上搬。
唯獨蝸牛懶洋洋地還在河邊草葉下打盹。
“蝸牛哥哥,雨季快到了,你還不準備準備。”螞蟻們好心地對他說。
“別急別急”,蝸牛半睡半醒地回答說,“還早哩!就是要搬家,造在我身上的房子,還不容易搬嗎?”
過幾天,雨漸大了,今年雨季還早來了幾天。
河水漸漸上漲了,當蝸牛發現洪水已來了,它才警覺地往上爬,無奈水勢漲得快,蝸牛爬得慢,不一會兒,河水漫上了岸,而蝸牛和它的房子也在洪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啟示
自大是人類的大通病。有些人活在自我膨脹的空間中,猶沾沾自喜。《書經·大禹謨》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驕傲自滿,使自己容易招受損害。而謙虛謹慎,也會使自己受益,這是天道。
謙虛能使心靜,能使心不妄求,則生活中更能圓滿。就像稻穗一樣,愈成熟,愈飽滿,而稻杆子就愈下垂。
老子教人“專氣致柔”就是棄形入理,同時也是強調“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老子尚柔弱而斥剛強,故以人和草木來作比喻,他說:試看當人活著時,其肌膚柔軟,而富有彈眭,一旦死了,便冷硬僵直,不能屈伸。
草木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脆弱的,若是死了,形體就變為幹枯而堅硬了。
所以說,堅強是屬於死的那一類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屬於生的這一類型。因此,在作戰時,較強之一方,如徒恃其強,輕於用兵時,一旦交戰,反而不勝,此為“驕兵必敗”的道理。樹木一旦長得高大粗壯時,就會被砍伐而無餘的。
由上列的例子得知如下之結論:凡是好強、爭勝、自誇的、想居人上的,結果必定是被人厭棄的,反而居人之下。
能以柔弱自守的,不想居人上的,結果總是,被人擁戴,而居於人之上呢!
由此可知“柔和”乃是養太和之氣,進德修業若不知溫和謙讓之柔和妙理,則不可以談“明道”也。
易理
一、人生在世,吉凶禍福,如何趨避,確是係於一念,人若能緊守一念之善,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謙虛的抑製自己,則天地鬼神必能時時照顧維護,以蔭吾人福祉。
人若自驕自滿,恃才傲物,持強逞能,不但沒有光明的前途;也成不了大器,就是有小的福氣,也享受不了的。
因此,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自毀前程,自拒其福才對,伺況也隻有謙虛之^,才能容納別人的教導,也才有人願意給他福慧,而受益無窮。故《周易》第十五卦謙卦癸,彖辭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是說明君子誌誠於謙、恒久於謙,而不變於謙,所以能尊大光顯。故初六爻辭更曰:“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小象辭則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蓋初本陽位,今以陰柔而居之,是柔順處謙之象。
又此爻居謙卦之最下,為自處卑下之至謙,故曰謙謙。能如是者,即為君子。
所謂“用涉大川”,是說明人生在世,有如涉水,涉水之道貴乎禮讓,不貴爭先;若爭先,一或不慎,便將擠落水中。所以涉水之道,宜用謙道。而本卦初六的秉性,就甘居入後,用此道以涉大川之險難,也會化險為夷,萬無一失,無往不吉的。即故事中的蝸牛不明此要,是其一也。
二、蝸牛因不明“知饑”之要,而“遲歸有時”(歸妹卦第四爻),故使蝸牛和它的房子也在洪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似《周易》第二十八卦大過卦的相違。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是違天逆地之道也。
卦象以“澤滅木,大過”,演繹二氣不合,違乎自然之道。
五行以“兌金克巽木”說明國家遇難。
互卦(二、三、四與三、四、五)為乾卦象,描述他剛愎自用,逞匹夫之勇,引申為大過之義。此其二也。
錯卦為頤卦,闡述他不懂頤卦“觀其自養”之道。最後即淪落於大過卦上六的“過涉滅頂,凶之災”。
從文王、周公之卦爻辭上,即知上六居全卦之終,當兌之上爻,位高而地盡。用竭而時窮,乃大過之意,將反而變為下。大過全卦,以崇高之象,而有棟梁之喻,隻因初上、二爻之陰,乃成橈弱之勢。上六既屬柔弱之地,又遭窮盡之時。雖在位,其用反沉淪於下,為全卦兌居之。兌,說卦傳“卦象”為澤;澤即水,性就下;而上位無可進,不得不隨流而下,故有“過涉滅頂”之象。
爻象一變成為姤卦,姤為遭遇,前進不得,後退不能,進退皆困,是上而入於水,由空而墜於淵,此因其過之極,乃不得不變為沉陷,似故事中的蝸牛與房子。此其三也。
明乎此,則知君子即當以謙虛為德,不妄自大。
五十步笑一百步
故事
從前在戰國時代,有一位梁惠王,是個好戰的國君,他往往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和別國打戰。
有一天,他想起了一件事,便去請教孟子。
梁惠王問孟子說:“寡人對於治理國家,真可說是盡心盡力了。”
譬如河內地方鬧饑荒時,就把饑民遷移到河東去就食,然後再把河東的餘糧運到河內來救濟貧民;當河東鬧饑荒時,也采同樣的措施,可是我觀察一下鄰近各國的政策,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我這樣熱心的;但是鄰國的人民並不見減少,而我國的人民,也並不見得增加,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是喜歡戰爭打仗的,我就拿戰爭來做比喻吧!”
當那戰鼓咚咚響起,兩軍短兵相接,那些丟盔棄甲敗下陣的士兵們,有的敗逃,跑了一百步之後才停止,有的逃了五十步之後才停止,那逃了五十步的兵,笑那逃了一百步的兵膽小,請問大王的看法如何?
惠王說:“不可以,跑五十步的兵,隻是來不及跑一百步罷了!兩者都是同樣的敗退逃走啊!”
啟示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事實上科學與宗教本是相輔相成的,並非在科學昌明的時代來論宗教即落伍、迷信或空疏迂闊的行為,反而是一種為人類永叵幸福著想的重要一途。
近年來深感,這個時代科學愈發達,物質文明愈進步,而道德卻愈低落,精神生活也愈貧乏,於是人們都感覺內心空虛,更覺得人生茫然和恐慌,而無所歸宿;因之對於生命不知有什麼意義,對於生活不知有何目的,對於未來少了一份方向感,對於現今的世界多了一份的暴戾。
這種沒有生命意義和生活目的的人,隻有懵懵懂懂地虛渡一生。對我們的國家、社會、對世界人類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有一則故事這麼說:
一隻螞蟻是群體中的智慧者,為了研究人體構造,不遠千裏而來,終於爬上了人類的手指頭,一番端詳與巡禮,歸而埋首案頭,寫了一篇論文,報導它已發現了人類的秘密,其結論是:“人類隻不過是一座無毛的土丘罷了。”
終以此篇論文而成了人類學權威博士。
過了數年,另外一位自稱探險家的螞蟻為了探討那位“權威博士螞蟻”的理論是否正確,於是冒險地爬上了人類的手指,當它正要拿起測量器的時候,被人類將手指輕輕一彈,螞蟻摔了出去,尋回歸路後,困思了數月,也完成了一篇論文,其結論駁倒了以前的權威博士,它說:“人類是一個活動的彈性體,裏麵蘊藏著不少的動力。”
終於成了螞蟻界中權威中的權威。
各位,或許這一個寓言故事,你看了要“大笑數聲”,大喊荒唐。事實上,人類目前對科學的了解,與那兩隻螞蟻博士對人類的了解,比較起來,又何嚐不是故事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呢?
由是觀之,一些對科學一知半解者,高倡哲學是迂闊不合實際、宗教即是迷信,這又是何等可笑的事。
西方的哲學家西塞羅說:“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
是故老子明告我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道德經》第三章)
引而伸之,在上者,若能“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第五十七章),進而把握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的意涵。
綜上,則知熱衷於宗教及科學技術者,更當對哲學及精神修養特意去重視,才能有成,才能尊道貴德,無為化平天下……
易理
五十步笑百步之要,在於:
“以身觀身,其身壞;以家觀家,其家敗;以鄉觀鄉,其鄉亂;以國觀國,其國亡;以天下觀天下,其天下不安。”
《周易》聖人明確告訴我們:“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其道窮也”(坤卦上六爻)。
孔子文言曰:“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由是觀之,《周易》第六卦訟卦以“上剛下險”(彖辭)、“天與水違行”(大象辭),說明兩氣不相感應、互相猜忌、互相取笑的結果,其終是“終凶,訟不可成也”(彖辭)、“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彖辭)。
訟卦九二爻明示:“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是說明二與五是陽爻,不得相應,無論訴訟、戰爭皆是不能勝利,有歸而逋逃之象,逃到僅有三百戶人口的小邑,在這個時候,他能退守本分,和光同塵,便沒有災難了。
明易之人則知爻象一變成否卦,是代表“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彖辭)、“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彖辭),故能“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大象辭)。
明乎此,則知故事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意義,乃在於“作事謀始”(訟卦大象辭),知機而避;進而契應那九四爻的“不克訟,複即命,渝,安貞吉”。
不但個人可獨善其身,安貞不失,家能祥和、國能富足、天下也能安定矣,即研此故事冀望帶給周易人最大的指引……
寺廟荒廢的原由
故事
從前,有三個和尚在一間破廟裏相遇,相互論道。
“這廟為什麼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的問題。
甲和尚說:“必定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
乙和尚說:“必定是和尚不勤,所以廟堂不修。”
丙和尚說:“必定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
三人爭執不下,最後決定何不留下來各盡所能,看看誰最成功。
於是甲和尚就虔誠禮佛。
乙和尚就重修廟堂。
丙和尚就化緣講經。
不久後,這間寺廟,就香火鼎盛,訪客不絕,破廟又恢複了舊觀。
甲和尚說:“都是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
乙和尚說:“都因我重修廟堂,所以廟宇堂皇。”
丙和尚說:“都是我講經化緣,所以香客眾多。”
從此三人日夜爭執不休,廟裏的盛況又逐漸消失了,各奔東西的那一天,他們悟道、開竅了,而獲得了一致的結論:
“這廟的荒廢,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啟示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債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大學》)誠哉斯言。
從上得知,曆史上的明君與昏君、治與亂、和與不和,皆因領導人所推行的政令。如果違背他平時所愛的,固其無法推己及人,老百姓就不能服從他。是故前者乃深明“明德”,以仁道帥天下萬民,鹹使萬民各複具明德,無不誠悅從之。反觀桀紂蒙蔽天良,縱欲肆虐,帥天下以暴,故天怒人怨,終至身敗名裂、國亡。
所以《詩經》雲:“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又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參見《大學》一書《齊家治國》篇)
本段道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團體的領導者,對世人影響的重大性,而影響世人最直接的,又莫過於家庭倫理。
家庭中有四味藥,是促成和樂溫馨的良劑:
“父慈子孝家和散,兄寬弟忍順氣湯,妯娌和睦消毒飲,家有賢妻化氣丹。”(《何仙姑語錄》)
聖人有鑒於家庭倫理造端乎夫婦,而婚姻正是民族生命之所托,上承曆代德業,下開後嗣之文明。所謂“夫婦”,夫者扶也,以扶持家園之紀綱為己任;婦者,負也,以負承先啟後之重責。
而男者,宜兄宜弟;婦者,宜其家人,皆為德業之基。
是故,君子覺醒於內,禮儀於外,發而中節,安能差錯,抱親民之道,以匡正全國民心之宏願,首須孝父母,友兄弟、慈子孫,自己父子兄弟足法,而後萬民始能效之,親民化眾之宏願,始能漸達。
所以,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身、正心啊!
明乎此,則知這寺廟的荒廢,香火不鼎盛,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易理
一、故事中的三個和尚失而複得、和而又散、亂而又聚,用之於《周易》乃為四十五卦的萃卦。
本卦以澤地相聚,演繹為物以類聚之道。
雖本澤地之聚處為喻,實則乃為眾物所集居,群類來同聚,可推象之。
大如邦國,小如族裏,為群眾所集者,皆萃之含意。
而以時言:則如祭祀、如會同、如大事召集、軍戎聚合及凡燕享之禮,期遇之儀,聯其感情,達其心誌,而眾所集結者,亦萃也。
又村鎮之廟會、鄉族之祀祭、商工之期至、交易市集之行旅遇合,也萃之用所見也,故萃備三德,以其通於一切,為人生不可或闕者也。
文王聖人卦辭曰:“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以三位和尚發心開始時的“甲和尚虔誠禮佛,乙和尚重修廟堂,丙和尚化緣講經”。不久後寺廟香火鼎盛,訪客不絕,破廟又恢複了舊觀,故能得三德之道,而獲吉利矣。
二、萃卦初六曰:“有孚,不終,乃亂乃萃”、“其誌亂也”。說明了初六以陰柔居下,當萃之時與九四陽剛為正應,得陰陽契合之道,象征著有孚。但“有孚”又貴乎“有終”,若有孚而不終,是自己擾亂其心誌。
觀初六以陰爻居陽位,處非其正。又與同類之陰(指二、三兩陰爻)相比相萃,初與九四之孚信,鮮克有終,故亂以“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而生猜疑之心,似故事中,三位和尚的亢龍、我執、我相、爭執不休,於是廟裏的盛況又逐漸消失了。
三、周公聖人於初六爻辭又曰:“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明告明易之人,若能堅固孚信,推誠相見,有始有終,號呼九四“大吉”,一若號眺痛苦,以表心跡,則握手之間,便可成為好友,而談笑風生,故曰:“若號,一握為笑。”且變爻成隨卦,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隨之時義大矣哉!”卦辭更以:“元、亨、利、貞,無咎。”
是由萃卦的“王假有廟”三德,進而到隨卦的“四德”俱全,是出門交有功,是從正吉也,是隨有獲之道。如故事中的三位和尚,各奔東西的那一天,他們悟道、開竅了,而獲得了一致的結論:“這廟的荒廢,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是分而又合,散而又聚,終能使廟宇興旺,心中更有那諸佛之廟,誠如孔子大傳曰:“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故能勿恤,
故能與天合一,
故能得興神廟之道,
而得上下合歡之意……也,故無咎。”此中的“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即是點破了“善緣”的真實義。乃道家及時、修善、積德的因緣所在。而因乾卦四爻乃屬人位,若能相遇善緣的明師(如師卦),便能“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乾卦文言》)。在《易經》訣竅中人位一變,陽變陰爻成為風天小畜卦(是漸中頓立論)故能“以懿文德”畜止、畜養,進而獲得明道指引“柔得位,而上下應之”(小畜彖辭),故能“剛中而誌行,乃亨。”(彖辭),若如此,即握住了善緣累積的及時之道。
另則頓中漸,孔子一語中,由“乾道乃革”,直入《周易》四十九卦的革卦之義,是因革者以內明而外悅,說明“內心世界”的原點。又說明“洗心革麵”去濁存清的真諦。故彖曰:“革而當,其悔乃亡。”“革之時義大矣哉!”(參見《易經探源與人生》第八冊)。
孔子觀《周易》於文言中語“及時”之道,是因乾卦言龍,革卦言虎,兩者乃是“雲從龍,風從虎”的要旨,是左青龍,右白虎的含意,更是曆代聖王左右賢相的兩卦。孔子言《周易》以此兩卦直通心法、天道的一把鑰匙,即是佛陀所述“善緣”的互通。
二、故事中佛陀又論述要有明師的師卦,文王卦辭曰:“師貞丈人,吉。”《周易》以此卦,說明明師引領我們進入內心世界的一把心法之鑰。
更在那苦海當中,要有一艘法船如《周易》五十九卦的渙卦,彖辭曰:“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若能相遇“易道法船”,便能乘載這塊“浮沉石頭”進入那真善美的彼岸,契人那《周易》的六十三卦既濟卦,為功圓果滿、六爻當位各正性命、成佛、成聖之卦。
明乎此,則知佛陀假借“石頭過江”,道出了善緣的真實義。若能悟通此意,便能進入內心無比的世界,周流上下矣。
不知其機悔愚蠢
故事
從前印度有一位愚蠢的人,成天抱著怪異的論調。有一天,其家對麵新開了一家燒餅店,他剛巧從工作房出來,覺得甚為饑餓,於是便到這家燒餅店買餅吃,一個接連一個吃,直到第六個餅吃到一半時,便飽得再也吃不下去了。於是他有點後悔,為何不先選第六個吃,既省時又經濟。
回家後,便告訴其弟:“對麵那家燒餅店會騙人的錢,隻要你數為第六個吃一半即可飽。”其弟信以為真,跑到對麵店裏,連續數了十來次,確實是第六個餅後,便買下來了,先撕半個吃下,一點感覺都沒有,再把剩下的半個吃了,也是甚感饑餓,於是一個接一個地吃,直到第五個吃一半方覺得飽,於是氣衝衝地跑回家,大聲斥責其兄,將第五個說成第六個,害其平白損失一筆金額,路人聞之,均覺好笑。
啟示
萬丈高樓從地起,人生在世任何一事的成就,均由地基打起的。今日的成功往往是過去努力的總結果,絕非一蹴可成的。老子告訴我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誠哉斯言。
這則故事,很容易知道兩位愚人的飽,乃是由於前麵數個餅之墊饑而不自知,是不能透視“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道德經》)的後果。若能“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從中體會當今多少學術、研道有成就者,皆秉受天地君親師之恩惠。複加益友之切磋,再配合自己的才智與努力,方有今天的“飽”成就。是以學道者能把握此方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德經》)的誌道,依德、修心、養性,循序下去,達至“菩提日日長”,臻乎“聖人無為,故無敗。”(《道德經》)的理想境域。
易理
一、“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周易》履卦以步步落實,告訴我們如何達到“光明”(彖辭)。賁卦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乃告訴我們從“賁其趾,舍車而徒”做起。艮卦言如何進入清靜的內心世界,乃須經過“艮其趾”的靜止。
二、文王《周易》以每卦皆有每卦的領域,前後連貫,可謂卦卦比鄰,爻爻相通。諸如下經以鹹卦要世人用心、誠心、信心的下功夫,極深研幾;從鹹卦的感觸、感傷、感歎、感懷、感覺、感悟、感通、感應、感恩、感天;進而到感化人心、感化天下,是“成、感也。”(彖辭)方能見機而成的。
是本卦乃說明任何人在世,一生必須經過的一個關卡,它是層層相疊,卦卦相序,無所不存,因人而異、因人而感、因人而深入,所以《序卦傳》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是需曆經無數關卡的“有”,才進入到《周易》的大有卦,先後天光明之卦。
透視了此道理後,才能進入那“男女之道,不能無感也,故受之以成。”(《序卦傳》)的易鄉之地。
然此,文王安排在《周易》三十一卦,成以感為義,男女悅慕,夫唱婦隨,既發於性,複止於禮,此婚姻禮儀,為嘉會之最大者,故首協夫亨。推而至於天地萬物,無不交感交流,相生相成。事物一經交感,當然不再純是本來麵目,而必有演變發展。是以成象明示我們,它經過了累世累劫的輪回,但因無明悔蠢,直到鹹卦的感悟,方知“我是誰?”
從此還須努力,下經的五十三卦漸卦,是由開悟之後,啟示我們要時時刻刻開悟、天天開悟、年年開悟、世世開悟、生生世世“不斷的開悟”,直到漸卦的來臨,方見“進得位,往有功也”及“進以正,可以正邦也”的正心、正道、正見、正定的大道心法。
明乎此,則知故事中的“見機不飽,失機晦蠢”。乃違乎“有”到“大有”的階段性修煉;是不明成卦到漸卦的正道契機矣。
修行忍辱之典範
故事
如來佛在未成佛的過去世中,曾有一世做了“忍辱仙人”,在深山修行。一天,歌利王帶眾妃宮女至山中打獵遊樂,王玩倦了即睡在山中,眾妃宮女邊玩邊走,至仙人打坐處,向仙人問長問短,此時,王醒來尋至仙人打坐處,疑心仙人調戲眾妃宮女,怒曰:“你修什麼道?”
王曰:“既然如此,我來支解你的身體,看你忍辱不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