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持人應對突發事件做出及時反應。
第一時間“發聲”,先聲奪人。這是新聞的時效性和傳播內在要求決定的。突發事件來了,第一時間“發聲”,才能先聲奪人,在受眾中形成對事件的“先入為主”、“第一印象”;慢半拍就失先機,再想引導就難上加難。道理不難理解,但在過去的實踐中,出現過重大突發事件遲報甚至不報的現象,成為西方媒體取笑中國媒體和攻擊中國政府的把柄。然而,重大突發事件如得不到權威渠道公開披露,小道消息就會不脛而走,流言(甚或謠言)就會發作。處於信息饑渴的人容易“饑不擇食”,這將加快虛假、錯誤信息的流傳,造成混亂,危害極大。
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為媒體報道突發事件解開了束縛。在11天後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國媒體迅速出擊,成功地引導了世界輿論,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評價。BBC評述,“麵對大地震,中國政府的反應給人一個迅速、及時、靈活及異常開放的印象”。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幾天內,各電視台又快速跟進,中央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和中文、英語等國際頻道先後中斷正常節目,推出持續近20天的直播特別節目,全程跟進報道抗震救災。各頻道推出的直播特別節目總時長近1400小時,創電視直播史記錄。各頻道播發的新聞超過24000條次,信息之密集、更新頻率之高、內容之全麵,為近年來少有。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之所以受到高度評價,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最集中、最全麵、最生動、最充分地報道了地震災情,從而開啟了當代中國突發事件報道的新紀元。一個經典例子就是:1981年3月30日下午,美國總統裏根步出華盛頓希爾頓飯店,正當他微笑著向站在門口的群眾和新聞記者揮手致意時,突然遭到槍擊(此時為2點28分)。麵對這一猝不及防的事件,美國三大廣播公司和各報社、通訊社立即忙成一團,展開了激烈競爭。僅僅相隔兩分鍾,2點30分美國廣播公司電台就播出了駐白宮記者薩姆·唐納森的首篇報道。2點31分合眾國際社記者迪安·雷諾茲搶先衝到了希爾頓飯店的電話機前,接通電話就大叫:“總統遇刺。”2點32分哥倫比亞公司電台記者萊姆·塔克做了進一步現場報道。2點34分,由美國廣播公司的電視攝影記者漢克·布朗拍攝的幾乎與事件同步的現場圖像已出現在熒屏上了。
在分秒必爭的新聞大戰中,對於突發重大事件的反映、處理容不得半點遲疑、膽怯、慌亂。
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主持人汪涵,以他獨特的幽默、智慧、學識而為人稱道,可算作國內娛樂主持的姣姣者。他在應對嘉賓的“突然襲擊”這方麵,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招”。在《天天向上》的一某期節目中,汪涵問作為嘉賓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拉拉隊隊員,是否知道明尼蘇達州因何得名,不想。不料,隊員們卻反問汪涵:“那中國為什麼叫中國呢?”汪涵馬上答道:“因為很早之前,我們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略停頓了一下,汪涵又接著說:“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知道將來它必定會成為世界的中心!”台下瞬間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汪涵不僅回答了嘉賓的突然提問,而且更用一句看似的幽默卻很有深度的話語增強了節目的氣氛,調動了觀眾的情緒。1995年春,影星陳衝為推銷其“小花”牌香水,來到風景如畫的西子湖畔。當地某電台即在黃金時間對陳衝做了人物專訪。主持人在熱情的開場白之後,即開始了提問。
主持人:陳衝,今天我首先向你問一個問題,多年的美國生活,對你影響大嗎?是否有很大變化?
陳衝:你覺得呢?
(主持人驟然卡殼,停頓了數秒。)
主持人:我從你照片上看,覺得變化不大。
顯然在這個開場采訪中,陳衝的回答出乎主持人的意料。主持人沒有料想到采訪對象把自己提出的問題,又拋回給了自己。一下使她陷入窘境,卡殼之後,匆匆作答,非但不能生花,連起碼的自我對應也沒有做到;而是對自己提問的本質內容的一個跑題。主持人對陳衝的提問實際上是從美國文化對她的內在影響、變化的角度出發的,可是當問題回到自己這兒時,卻變成對陳衝外形變化的感受了。顯然提問的目的沒有達到,說了一句很多餘的話,因為一般聽眾在報刊媒介中大量的圖片報道中,都已一睹陳衝當今之風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