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每當吟誦這首千古傳頌的《正氣歌》時,渾身總是有一種不可征服的凜然之氣在回蕩,眼前也就會浮現出七百多年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威武不屈的高大身影。
這首寫於公元一二八一年的詩歌,曾激勵過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至今仍具有強烈地震憾力和感染力。這不是一般的正氣,而的確象詩人所說的那種充塞於整個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人,一旦具有了這種正氣,就會戰勝一切惡氣、邪氣;就可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就連魑魅魍魎、瘟神疫鬼也要退避三舍!
而這耿耿正氣並不僅見於文天祥,翻開中華民族的浩如煙海的丹青史,便不難看到:自堯舜以來,三皇五帝到如今,華夏祖先不屈不撓、堅韌不拔、視死如歸,留下了數之不清的可歌可泣的篇章。今天讀來仍值得我輩黃炎子孫們引以自豪和驕傲。《正氣歌》中也列舉了不少富有正氣之士。“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不怕惹下殺身之禍,敢於講真話,秉筆直書的史官。漢蘇武被扣押長達十九年之久,曆盡艱難困苦,仍不辱使命;麵對威脅利誘,剛直不阿,永葆氣節,真是可敬可歎!更有舍身忘死之張巡,敵人打掉他的牙齒,割下他的舌頭,他寧死不屈。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可謂“清操厲冰雪,鬼神泣壯烈”。
翻開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抗爭史,無數仁人誌士所表現出來的正氣,那是史無前例的。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解放戰爭,一個多世紀以來,真乃英雄輩出。“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碴滓洞數以百計的壯烈英魂......。他們中為民請命者有之,英勇鬥爭者有之,舍身取義者有之,慷慨就義者更有之。言而總之蓋因為了民族之複興。這些一身正氣之士麵對敵人陰風嗖嗖的屠刀和黑洞洞的槍口,大義凜然。在他們眼裏,隻要是有利於民族的事,不論去生還是去死,“去留肝膽兩昆侖”,多麼無私與無畏!李大釗、楊諳公、江竹筠、許雲峰、楊靖宇,劉胡蘭、鄧中夏等烈士們,他們“為革命砍頭隻當風吹帽”。那磅礴正氣,氣貫長天,不愧為中華民族之楷模。難道他們不珍惜生命嗎?難道他們不熱愛生活嗎?非也!隻有真正熱愛生活、真正懂得生命價值的人才能感悟出生命的意義;而也隻有懂得生命意義的人,才有一種無私無畏的正氣!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會被這充塞於蒼冥之間的正氣所感動。今天,我們仍可從無比厚重的史簡中觸摸到、感受到民族正氣的呼吸動度和跳動的脈搏。
當今幸福安樂的環境中,仍有不乏一身正氣之英雄人物。有麵對歹徒的匕首、炸彈,毫不退縮,英勇無畏者;有麵對金錢、美女之利誘,卻不動聲色者;有鐵麵無私,秉公執法者。這些浩然正氣是民族先輩正氣之傳承和延續,是炎黃子孫靈魂之所在。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正氣, 就象皮球沒有充氣,軟體動物沒有脊梁一樣;是不值一提和不堪一擊的;更不能抵禦外界環境的惡氣、邪氣、穢氣;其身體就會衰竭,行為就會腐敗,靈魂就會墮落。“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當然,正氣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表現也是多樣化的。雖無需我們去麵對敵人的槍口,從容就義。然“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作為一個極富正氣之民族後裔,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都要坦坦蕩蕩,光明磊落;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愛憎分明;不為色迷,不為利誘,不卑不亢,不愧不怍!如若非此,那將來又拿何顏去見先祖們的英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