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一)鍾馗建立(1 / 1)

大唐貞觀十三年,隻因太宗皇帝被涇河龍王索命驚魂而亡,十殿閻羅查看生死簿,崔判官因心念舊主擅自篡改生死簿,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閻王遂派崔判官引領太宗遊了地府十八層地獄後送歸還陽,臨行前一再叮囑太宗辦水陸法會超度亡靈,方可保人間安寧。

太宗還陽後召集天下得道高僧欲辦法會,狀元陳光蕊之子,宰相殷開山外孫陳玄奘被選為水陸法會主持,太宗頒旨封他左僧剛、右僧綱、天下大禪都僧綱之職。誰料法會舉辦第七日,南海觀世音菩薩顯聖,點化大唐眾生。太宗遂停止法會,遣玄奘法師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經。

放下玄奘法師如何西行不言,單說次日太宗臨朝,文東武西列立兩廂,忽有黃門官上殿來報:“啟稟萬歲,殿外有兩名年輕人求見,他們稱自己是終南山鍾馗天師門下,有要事啟奏。”

太宗問:“眾位愛卿,可知鍾馗天師是何人哪?”

魏征出班回稟:“啟稟吾皇,您可記得貞觀元年恩科狀元鍾正南嗎?”

“朕記得,他不是在這金殿上撞龍柱而亡了嗎?朕沒記錯,鍾正南正是單名一個馗字。”太宗沉思片刻後說。

“此鍾馗正是那年撞柱而亡的鍾馗是也。臣在天界任人曹官,得知此人死後一靈不泯,遊蕩世間斬妖除魔,後玉帝得知,冊封他為天師,專司斬妖除魔之職,並賜終南山為其道場。此次他派高徒前來必有要事,還請陛下宣他二人上殿詳細詢問。”魏征回道。

“就依愛卿所言,宣他二人上殿。”太宗傳旨。

黃門官領旨下殿,不多時引領兩個年輕人上殿。卻見二人均是二十來歲模樣,為首一人一身白衣,後跟一人一身黑衣,二人並排進殿。二人長相數不盡的風流倜儻,雖然年輕卻仙風道骨,白衣者陽剛有餘,黑衣者剛柔並濟,可算得上一對俊人兒。二人來到禦階之下,並不下拜,隻是躬身作揖。

“在下吳期。”白衣者說。

“在下吳懼。”黑衣者說。

“參見人皇太宗陛下。”

“大膽,見到陛下竟不下跪,該當何罪?”武班中走出一員猛將,此人正是尉遲敬德將軍。

“敬德退下,此二人既是天師高徒,必是脫離塵俗之人,朕乃塵俗中的皇帝,管不得這等脫俗者,不拜也罷。”太宗見二人風流模樣心中喜歡,也不拘泥於俗禮了。

尉遲敬德退下,太宗問:“二位,不知今日見朕有何事啊?”

“太宗陛下,家師聽聞玄奘法師前往西天取經回東土超度惡鬼亡靈,但天下尚有無數妖魔為禍,本想親自下山降服,不料前日玉帝下旨另有差遣,因此派我兄弟二人下山以鍾馗之名行降妖除魔之事。臨行前師父特意叮囑我二人行事之前要報與陛下知曉,因此我二人才冒昧求見。”白衣者吳期上前一步回答。

太宗聞言,心中大喜:“朕何德?前有菩薩點化玄奘代勞取經,現又得鍾馗天師以德報怨。你二人若真能助朕降妖除魔,朕定當重謝!”

黑衣者吳懼上前回道:“降妖除魔是我等修道之人本職,不需陛下回報,隻需陛下傳一道旨意,告知各州縣百姓,供奉我家師父,若遇妖魔襲擾隻需一炷香禱告,我二人必前往降服。”

太宗於是傳旨告知天下,自此“鍾馗”於貞觀十三年,公元640年正式成立。吳期吳懼兄弟二人代師父鍾馗行降妖除魔之職。雖經皇朝更替,二人在未得到師父召喚之前,一直在世間遊走於各地,但有百姓求告必然前往,數百年間不曾懈怠。

不知為什麼,雖然二人恪盡職守,但世間妖魔卻好像越來越多,於是二人在天下廣收門徒,凡入鍾馗者皆傳授降妖之術,久而久之鍾馗的規模越來越大,世人隻知天師鍾馗之名,卻不知鍾馗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群人自稱“驅妖師”,眾人推吳期為馗首。

在鍾馗眾多驅妖師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將妖族悉數趕到了他們的祖居之地——塗山。吳期和妖族族長姚成一約法三章,塗山方圓五百裏內作為妖族的聚居之地,人類不會輕易侵擾,但是妖族也不許隨意幹擾人類的生活。雙方一直維持著緊張而有序的關係,唯有十三隻大妖仍然心有不甘,從塗山逃離,不知所蹤。

兄弟二人帶領著眾多驅妖師到處尋找十三大妖的下落,可是終無結果,各地也沒有再接到百姓的求告。於是驅妖師們就在塗山南側修建了鍾馗的總部,一來鎮守塗山之上的眾妖,二來也讓多年漂泊的驅妖師們在此休養生息,過幾天安生的日子。

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吳期和吳懼帶領著驅妖師們在塗山腳下建起一座小城——埇橋。由於長久以來的太平,鍾馗沒有再培養更多的驅妖師,隨著時間的推移,驅妖師的數量也越來越少,隻有少數修煉得道的驅妖師活了下來。

吳期吳懼兩兄弟在塗山腳下一待就是兩百七十年。吳期性格寬厚,吳懼生性刻薄,雖然二人偶爾有些爭吵但終沒有傷了和氣,依然為鎮守塗山共同努力著。直到有一天,塗山腳下來了一位名叫姚瑤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