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後記(1 / 1)

一九七七年,我通過“文革”後第一屆高考,離開了河東那片土地來到太原,在山西大學讀了四年中文。回憶往事,我越來越感激我的母校、老師和同學對我的教育和影響,它和他們總是帶給我溫暖和激情,我以山西大學中文係的畢業生為榮。

大學畢業後,我曾在山西省人民檢察院及山西省文化廳工作過三年,一九八四年底調入山西青少年報刊社,工作至今。除了本職工作,我的興趣是沒完沒了、無邊無際地思考問題,有了時間和感覺便寫點小說。盡管為了文化和文學上的某種理想我丟失了很多,但慶幸的是,我一直有一個能盡情交談偉大理想、崇高話語和深刻話題的小圈子,這種接連不斷的小圈子保護和養育了我。

說實話,作為農村進城的人,我更喜歡用小說描寫城市人,但是,寫河東根祖主題一直是我一個心病。五十歲那天,我下決心放棄一切社會工作和雜事,想好好寫寫小說,為社會和讀者做點文字層麵的事,也回報回報自幼的理想和母校對自己的教育。我覺得,這就是自己的天命,理想再大,心氣再高,寫字才是自己的天職。小說是我思維、說話和生活的方式。全心全意地歸入文學之後,我突然覺得自己很輕鬆,很愉快,很充實,甚至有種幸福感,覺得人生更加美好起來。

關於寫河東和河東人的小說,我寫過一些中短篇,自我感覺和社會反映都不錯。但之前寫的河東題材的小說隻是我大腦中關於河東生活的邊角料,正兒八經擺開架勢寫河東,這是第一次。我不敢說《大河東》之《夏》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小說目標,隻希望它不要使讀者失望。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在中國,河東是一片盛產“小說人物”和“中國故事”的地方,在這一點上,中國任何地方都不能與之相比。我相信河東式故事、河東式人物、河東式語言、河東式幽默,尤其是河東的內涵、河東人的思想和個性,對中國有重要意義,最適合用小說表達。用文學才能解讀的文明和文化一定很神秘。

寫小說對我來說是件很苦的事,但我很幸福。有一天,我突然覺得“文以載道”這句中國舊話是那樣的精妙,我主張並追求文學的使命感、大擔當、大境界,喜歡國際化、現代化的結構方式、表達方式和語言方式,但我不反對文學上別的追求,因為社會對文學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我希望與大家和而不同。

解讀人的秘密永遠是文學尤其是小說的使命,隻不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各有不同。我特別渴望溝通,但覺得溝通已經成為人類第一大難題。人類是在語言中活著的,但人類各自的語言已經成為人類溝通的最大障礙。每種語言體係中,都有億萬顆自私自利的心鮮活而堅挺地活著,心的較量,將是人類最後的戰爭。下一步的創作,我將在這方麵下點功夫。

為了《夏》這部小說,我準備了二十多年,寫的時候是一氣嗬成。我要特別感謝這三五年內,即我這部小說的創作籌備期,著名學者楊矗先生、資深編輯楊亞寧女士、著名編導趙捷女士與我的討論和謀劃,他們的思想、理論、認識及對文化、文學、社會、人生的敏感,給了我非常重要的引導和滋養。我尤其感謝我的老兄、中國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資深出版家杭海路先生,從始至今對我小說創作和出版的關懷、指點、建議。同時,我大學同學及同事劉慶臨先生對我這部小說兢兢業業的三次審校,我的領導和同事張晉康先生對這部小說的審讀和建議,都給《大河東》之《夏》增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我的同學、同事和朋友對這部小說的建議和期待,特別是我老家的好友張博民先生對這部作品、這個係列作品及相關事業的執著期待及熱情支持,也給了我力量。我要說:謝謝!謝謝!!我更要感謝我的家族、我的父母帶給我的某種天賦,感謝河東這塊土地對我的養育,感謝山西大學對我的培養,感謝山西青少年報刊社對我的訓練。我還要感謝一本叫作《華夏之根》的書。

我的小說也是寫給我的兒女。他們都是善良、特別、具有天才稟賦的孩子,我渴望他們能從父親的文字裏感受到他們一生應具有的品格、才能和責任。我希望他們一生能像夏天一樣真實、坦誠而熱忱,希望他們用他們的品格、能力和修為,給予他們有緣的人帶來些溫暖和明亮:兒女們,愛心和能力能保佑你們一生。

謝謝!謝謝!!

2012年6月26日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