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苦盡甘來 前途光明(1 / 2)

在西方出版的有關基督教的卷帙浩繁的書籍中,除了《聖經》和有關耶穌基督的著作之外,最多的就是關於路德的著作。對於他,人們看法各異,褒貶不一:有些人宣稱他是與保羅和奧古斯丁並列的基督教偉人,是永遠正確的真理教師,敢於向千年的教會體製和宗教權威挑戰的勇士以及為德意誌的利益呐喊的民族英雄,而另外一些人則說他是西方文明的大災難,導致了歐洲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和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針對的都是由他發起的宗教改革。沒有他,宗教改革固然也會發生,但至少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式。盡管人們對於他發起的宗教改革評價不一,然而都不否認他對於基督教、現代社會和德國的重要影響。下麵我們就進入他的世界,看看這位圖林根地區出生的農民之子如何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

1483年11月10日,臨近子夜時分,漢斯·路德(Hans Luder)的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嬰。次日清晨,附近彼得教堂的神父以當天紀念的聖徒聖馬丁(Saint Martin)之名為這個嬰孩施洗,漢斯於是就給他的這個兒子取名為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後來一直宣稱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祖輩都是農民。他的話隻說對了一半。他的祖父是莫拉村莊的農民,但是他的父親嚴格地說不算是農民,因為按照當時的繼承法,他的祖父的田產全部由其最小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叔叔繼承。沒有自己的土地,漢斯要麼為弟弟種地,要麼另謀出路,出去闖蕩。在父親去世之後,上進的漢斯選擇了後者,在二兒子馬丁出生前夕,他背井離鄉,將家遷到了圖林根的艾斯勒本。在馬丁不到一歲之時,漢斯又將家遷往曼斯菲爾德小鎮,在那裏做礦工。在馬丁童年時期,家裏極其貧窮,並且欠下債務。漢斯夫婦生育了八九個孩子,不過好幾個孩子都夭折了,作為二兒子的馬丁成了長子。漢斯是個貧窮的礦工,整天忙於采礦,而其妻子則要經常出去拾柴。夫婦兩人不遺餘力地工作才能勉強養家糊口。不過憑借自己的勤勞、節儉和精明,漢斯幾年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了曼斯菲爾德的議員,在馬丁讀大學時,他已經成為六個礦井和兩個煉爐的股東,這才使得望子成龍的他能夠資助兒子進當時很少人能讀的大學。不過家裏經濟寬裕隻是路德讀大學時的事情,而在此之前,家裏還有很多的債務要還,他還要吃很多苦。

漢斯在外積極上進,雄心勃勃,在家也與妻子一道嚴格管教孩子,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們品行高尚。馬丁·路德後來回憶說,有一次,因為他惡作劇,被父親狠狠地鞭笞了一頓,於是對父親充滿了怨恨,離家出走,直到過了很長時間,漢斯費勁氣力才與他和好。另外一次,因為他偷吃一顆果仁,他的母親就把他的雙手打得皮破血流。他的母親還經常給他們吟唱童謠:“假如別人討厭你和我,看來那是我倆的錯。”漢斯夫婦是虔誠的基督徒,因而也對馬丁等孩子進行宗教教育,要求他們背誦十誡等。

漢斯對馬丁滿懷期望,並不滿足於給他提供嚴格的家庭教育,然後等他長大後繼承他的事業,他將四歲半的小馬丁送往學校讀書。當時的學校主要教授學生嫻熟地掌握進入學術領域必需的語言:拉丁文。但是教學方法很機械死板,隻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卻不加以講解。學校的要求極其嚴格,在課堂上不允許學生用母語說話,隻要學生犯了一點錯誤,老師的鞭子就會落下來。馬丁所讀的學校每天都要統計學生受罰的次數,到了中午,表現最差的學生就被罰帶上象征愚蠢的傻瓜的驢頭麵具,當眾出醜。因為學校的要求過於苛刻,所以很難找出一個從沒有受罰和出醜的學生。路德後來說,單單一個早上,他竟要飽嚐十五藤鞭,那隻是因為他不懂還未學過的變格和變位。學校的生活如此艱辛,以至於很多年之後,路德還抱怨說:“這樣的老師自己一無所知,卻又不想學習任何好的、正確的東西,連起碼的學習和教學方法都不知道。”

學校的殘酷訓練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路德嫻熟地掌握了拉丁文文法,並且背誦了主禱文、《使徒信經》和十誡。除了語言學習之外,學校還要求學生參加彌撒和晚禱,並教授學生吟誦《聖哉頌》、《尊主頌》、《上帝的羔羊》等聖歌,吟唱《詩篇》。馬丁所掌握的這些技能在他隨後的乞討和宗教節日獻唱中派上了用場,不至於令他毫無所獲,饑腸轆轆。不但如此,此時培養起來的音樂興趣令路德後來成了相當出色的音樂演奏者和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