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傑:《我思、我信、我感覺——訪老詩人辛笛先生》,載《詩探索》,1994年第4期。
張同道:《中國現代詩與西南聯大詩人群》,載《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朱自清:《雅詩湖畔》,延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嚴家炎:《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大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龍泉明:《二十年代象征主義詩歌論》,載《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
祝曉耘:《中國象征詩派的產生與發展》,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孫玉石:《論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詩》,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6期。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羅振亞:《“反傳統”的歌唱——卞之琳詩歌的藝術新質》,載《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
龍泉明、汪雲霞:《痛苦的靈魂——論穆旦40年代的詩歌創作》,載《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龍泉明、程振興:《古典情懷的現代重構——論戴望舒詩歌向傳統回歸傾向》,載《人文雜誌》,2001年第6期。
顧穎:《麵向大地的沉思——〈金黃的稻束〉賞析》,載《名作欣賞》,2001年11月。
孫紹振:《中國早期新詩的象征派——從聞一多到戴望舒》,載《福建論壇》,2001年第12期。
羅振亞:《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溫儒敏、趙祖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孫紹振:《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的互相滲透——新詩的第一個十年研究之一》,載《東南學術》,2002年第3期。
謝冕:《論中國新詩》,載《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何休:《新詩理論的開拓和周作人的新詩主張》,載《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洪子誠:《中國當代的“文學經典”問題》,載《中國比較文學》,2003年第3期。
朱自清:《新詩雜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薑濤:《“新月”內外:臧克家的位置》,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2月25日。
張玉玲:《論鄭敏1940年代詩歌的美學特色》,載《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張鬆建:《“現代文化的荒原”:四十年代中國詩壇對T.S.艾略特的接受》,載北京《新詩評論》第3輯,2006年4月。
王光明:《“歸來”詩群與穆旦、昌耀等人的詩》,載《南開學報》,2007年第9期。
劉皓明:《從“小野蠻”到“神人合一”:1920年前後周作人的浪漫主義衝動》,載《新詩評論》,2008年第1期。
陶德宗:《重讀何其芳的〈預言〉》,載《何其芳研究年刊》,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