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回答說:“現在戰亂四起,各國的國君都隻顧著打仗,誰聽那些不合時宜的說教呢?如今他去衛國遊說,可能會像在陸地上推著船前進一樣,花了力氣,卻收不到效果。”後來,孔子來到衛國,仍然不合時宜地進行說教,衛侯果然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他隻好垂頭喪氣地走了。

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是指雙方都吃了虧,都受到損害。

此典出自《戰國策·齊策三》。

戰國時代,齊宣王打算發兵去攻打魏國。當時齊國有一個幽默善辯的人名叫淳於髡,他知道了,便去見宣王,說:“韓子盧是最有名的獵犬,東郭逡是最著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麵拚命地逃,一隻在後麵拚命地追,繞著山腳追了五圈,越過山頭又追了五趟,直到後來它兩個都跑得精疲力竭了,就全部倒在路邊,死掉了。這時,來了一個種田的人,他彎下腰去,毫不費力地拾起一隻狡兔和一隻獵犬。現在,如果齊國攻打魏國,必定兵連禍結。這場戰爭不是短期之內可以結束的。結果,必將使雙方士兵都打得焦頭爛額,疲憊不堪!而且也極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落得民窮財盡,兩敗俱傷。那時候,秦國和楚國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占領齊、魏兩國,就像種田的人毫不費力地拾到一隻狡兔和一隻獵犬一樣。”

齊宣王聽了,覺得淳於髡的話非常有道理,就放棄了攻打魏國的念頭。

龍蛙喜怒

“龍蛙喜怒”這個典故告訴人們,越是鼠目寸光,胸無大誌的人,往往越喜歡自我陶醉,自鳴得意。

此典出自《艾子雜說》。

很久以前,有一位龍王在海濱遇到一隻青蛙。

它們相互寒暄後,青蛙問龍王說:

“大王您居住的地方怎麼樣啊?”龍王回答道:“那是珍珠造成的宮殿,彩貝堆砌的樓台,可以說是無比壯麗、無比精巧了。”

龍王也問青蛙說:“你住的地方怎麼樣啊?”青蛙說:“周圍是綠苔碧草,門前是清泉白石。”

青蛙又問龍王:“大王喜怒的時候,是什麼樣呢?”龍王說:“我高興的時候,普降甘霖,讓天下五穀豐登;發怒的時候,先興狂風,再發雷霆,後飛閃電,讓千裏之內,寸草不留。”

龍王也問青蛙:“你喜怒的時候,又是怎麼樣呢?”青蛙說:“我高興的時候,便對著清風明月,盡情鼓噪一片蛙聲;生氣的時候,先怒眼睛,再鼓肚腹,直到最後脹破肚皮,一死方休。”

魯人徙越

“魯人徙越”比喻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決定行動,否則就非碰釘子不可。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魯國有個人擅長織草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生絹,他們想搬遷到越國去生活。有人告訴他說:“你一定會遇到困難的。”

這個魯國人詫異地問道:“為什麼呢?”

那個人回答道:“鞋子是用來穿的,而越國人是光腳走路的;織絹是為了做帽子戴,而越國人是不戴帽子的。拿你們所擅長的技藝,跑到用不著的地方去謀生,要使自己擺脫困境,怎麼可能做到呢?”

驢鳴犬吠

“驢鳴犬吠”的意思是,如同驢狗般的嚎叫,用以嘲笑某人文章寫得拙劣。但此典過於刻薄,對人不敬,應當慎重使用。

此典出自《朝野僉載》卷六:“梁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時溫子升作《韓陵山寺碑》,庾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餘驢鳴犬吠,聒耳而已。’”

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作家。起初,他在南朝梁朝當官,與他的父親庾肩吾一起入宮廷,寫作綺麗的宮體詩。梁元帝(蕭繹)承聖三年(公元555年),四十二歲的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到了長安。恰巧此時,西魏的軍隊攻陷了江陵,捕殺蕭繹。從此,庾信便被留在西魏,曆經西魏、北周,到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