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橫舟村(1 / 2)

橫舟村離橫舟城隻有五裏,村裏人都姓周,原本是隻有橫舟村沒有橫舟城的,據說以前在朝廷當大官的太老爺告病還鄉,路過橫舟村附近時喜歡上了這裏的山清水秀,就在橫舟村七裏地外建了一座別業,漸漸得發展成了現在的橫舟城。

太老爺小時候村裏鬧饑荒,在繈褓中隨家人奔波了一年,後來家人把他賣給了一徐姓人家當書童,陪徐家公子讀書,十多年下來那徐家公子反而不如太老爺,再後來戰亂太老爺代替那徐家公子從絨,不想幾經輾轉,竟成了開國元老,隻是不知道本家姓甚,所以到現在一直都是隨姓徐。

當時村裏很窮,而太老爺心腸好,經常周濟村裏,村裏人也經常拿些物什賣給太爺家換錢,父老一輩中也有人去給太爺當仆的,現在許府中那些仆人經過幾次變換,到現在基本都姓周了。

而因為太老爺的身份顯貴,在橫舟村外建了別業之後經常有以前的朋友和一些文豪探望,在加上當時州府官員間的往來,慢慢得就有人聚在徐家別業附近,幾代人下來,別業附近酒樓茶館林立,儼然發展成了一座無名城。

因為這座城中橫舟村人多,相互訛傳之下就叫成了橫舟城。之後皇帝索性直接賜名橫舟城,之前的徐家別業也成了現在的徐府。

徐太老爺自從徐家別業建成之後就傳下訓示,不許後人涉足官場,剛開始沒人理解,直到後來聽說那些和徐老太爺一起,跟隨皇上打天下的開國大臣皆因種種原因或被誅殺或被流放之後才明白徐老太爺的用心。

徐老太爺雖然急流勇退告病還鄉,卻一直得到朝廷的蔭蔽,每年都會有欽差下住徐府。

搞得橫舟城和附近的府衙州官對治下的州縣絲毫不敢有所怠慢,生怕稍有不慎被欽差大人抓住,大多數官員也是想辦法托關係遠離這一帶,能留下來的隻剩下為數不多的清官也天天皺眉苦挨的偽清官了。

在這種高標準治理下,橫舟城附近盜匪絕跡,再加上這幾年風調雨順,普通人家也略有結餘,生活還算滋潤。

世人皆到:飯飽思****,隨著人們生活改善,文化也逐漸發展起來,文人比興,武人論藝,普通老百姓最多的還是賭錢,逛老巷。

卻是個人文化不同,行徑也不相同了。

這天正是橫舟城圩日,周填陽一大早拿起妻子劉氏的刺繡,也不理正在煮米糊的劉氏,和等在門口的七八個村民說說笑笑往橫舟城方向走去。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年多了,這一年多來每到趕圩日,周填陽必定重複此番動作,而劉氏也的默默的做她自己的事,從不吭聲,也不敢吭聲,自從剛開始時問過幾次被打之後,怕了。

迷糊煮好後,劉氏轉身往屋內走去,拿過梯子架在一大束菜籽種子下麵,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得翻開菜籽種子,看見那個深褐色的包裹還穩穩妥妥在裏麵,深深的呼了口氣,略顯緊張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包裹裏放在的是幾套她為她孩子所做的衣服,從出生到三歲的都有,而現在孩子已經四個月了,卻沒敢拿出來給他穿上,隻怕被自己丈夫看見不僅衣服被他拿走去賣掉,連自己也免不了一頓打。

她放下梯子,走到床邊,看著還在睡覺的孩子,嘴角微微翹起,眼中滿是愛惜的神情,孩子已經四個月大了,而自己因為奶水不足的原因,隻能提前給孩子斷奶,看著那瘦小的身子深深藏在被子裏,心中又是一陣難過。

“陽嫂,在嗎?”一個聲音從門口傳來,還有幾個人在旁邊說笑。

“三嬸啊,剛給孩子煮好米糊,什麼事?”劉氏收起心中的想法,邊向門口走去邊說道,橫舟村因為都是姓周,所以人們都習慣叫名字做稱呼,周填陽是填字輩,所以村裏的人都叫她陽嫂。

三嬸是劉氏在村裏最好的朋友了,也經常照顧劉氏,三嬸因為劉氏不知道和周填陽吵過多少次了,從剛開始的對罵到後來周填陽逐漸不支,變成了三嬸狂罵周填陽,每次都是劉氏趕來拉三嬸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