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還是覺得十一假期在這兒露營是個不錯的主意。”我說這句話的時候,一隻手扶著麵前及腰高的仿古牆垛,另一隻手攥著手機。可憐巴巴的望著身旁的兩隻**。
“你的腦袋裏壓根就沒有過什麼好主意,”身旁的老畢轉過頭白了我一眼,滿臉不屑的說,“你想自虐我們沒意見,不過別拉著我們一起去——我們可不想在野地裏喂蚊子。”
“你這個想法還是不錯滴,”J大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安慰道,“就是可操作性太差。露營的裝備咱們都沒有,現在買也來不及。”
“可是……”我想了想,還是把後半句話咽了下去。
此刻我們三個人正站在F市S區裏高爾山上,身後是已有數百年曆史的遼代古塔。其實以我淺薄的知識來看,塔這種東西在古代應該是不怎麼受老百姓待見的。古人建造塔無外乎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登高望遠,按我們東北人的話說就是得瑟——有錢沒地方花了。你有建塔的金錢和時間,還不如親自到遠方遊曆一番呢。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道理不懂嗎?再不濟你也可以找個高山登一下嘛,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順便還開闊了眼界。當然,如果在山頂上建塔嘛那就太有思想了——嗯,怎麼感覺自己挨了一巴掌。
另外一個目的就可以參見那部膾炙人口的《白蛇傳》了。
問:雷峰塔是用來做什麼的?
答:鎮壓白蛇的。
古代人都迷信,一旦某個地方發生了什麼用常理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會將其歸結於妖魔鬼怪。請道士做法除魔收了妖怪後,就會選擇在原地蓋一座塔以鎮住邪魔。所以,按照迷信的說法,很多塔的下麵都不幹淨,邪氣重,相關的民間傳說和故事數不勝數。
至於我們麵前的這座古塔下麵的地宮是鎮壓著妖怪還是奇珍異寶,我還真不知道。或者說,這座塔下麵到底有沒有藏寶貝的地宮都是個未知數。我唯一了解並且確認的,就是它始建於遼代——因為下麵的石碑上清清楚楚的用金粉寫著四個大字:遼代古塔。
不過民間相關的傳說我還是略有耳聞,記得上小學時聽見班裏同學說,古代(具體年代無法確定)住在我們這裏的一位諸侯(要不就是地方大員、封疆大吏什麼的)企圖謀反,他找人用金子打了許多件盔甲。後來事情被人告密,皇上派兵來抓他。為了以後能東山再起,他派人將那些金盔甲裝在四十八個大壇子裏,然後分散著埋在高爾山各處。又據說解放後,有個人在山上無意中挖到了其中的一個壇子,發現裏麵是確實是金子打造的盔甲,而且每片盔甲上都刻著字。據說這些字裏麵包含著一個大秘密,想知道這個大秘密究竟是什麼,就需要把所有四十八個壇子都找到(四十八個啊,難度比集齊龍珠難多了,不過要小於集齊小浣熊水滸卡),將所有盔甲上的金片連在一起就能召喚出神龍……不好意思,說錯了,是可以得出一張更大的藏寶圖。又據說後來那人拿這壇子金甲去黑市上賣,結果不幸被警惕性和覺悟巨高的群眾舉報後被捕(原來覺悟高的群眾平日裏都混跡於各處黑市),接著就是非法所得全部充公,人也進了班房。
好吧,我承認現在看來這個故事不科學的地方太多了,不過當時第一次聽的時候還真是把自己給鎮住了。恨不得立馬撿兩根鐵絲就上山尋寶去。尋寶之旅最終沒有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沒有地圖和裝備,高爾山雖然不高,麵積卻不小,畢竟人家也是長白山餘脈的一支,為本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森林覆蓋率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當時上山還要收兩塊錢的門票錢,別說當時自己兜裏一窮二白,就是有這兩塊錢我也肯定第一時間飛到小賣店來兩包小浣熊幹脆麵。那可是兩塊錢啊,在物價還未飛漲的當時,可以吃一碗抻麵呢——那時不分大小碗,換做現在那麼一碗麵,至少得8塊錢——還隻有醬沒有肉和蛋,想多要點香菜都不成。
今天是十一假期前的最後一個休息日,我和老畢、J大利用今天一起爬自己家附近的高爾山,一是為了鍛煉身體,拯救上班這幾年日漸衰弱的身體;二是聚在一起商量十一假期去哪兒玩。
山盡管不高,但是有些地方卻很是陡峭,雖然不需要手腳並用,可目測達到六七十度的台階還是讓人心生怯意。為了達到鍛煉出汗的目的,我們在中途沒有休息,直奔山頂。所以爬到遼塔的時候,我們三個已經有些氣喘籲籲了。
借著休息看風景的時機,我們每人提一個關於十一出行的建議。
我的計劃就是到高爾山山野營,他倆反對,提議無效。
J大的計劃是去丹東玩——他是丹東人,這樣一來就假期回家遊玩兩不誤了。
“回來能用方便麵換兩個朝鮮媳婦嗎?”老畢兩眼放光的問,當然,我眼裏的光並不比他弱。
“不能。”J大回答的也很痛快。我們的答複更痛快,提議無效。
最後我和J大可憐巴巴的望著老畢,期望能從他的嘴裏吐出幾隻象牙——啊不,是吐出幾個不那麼無聊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