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舉動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物種危機,一些物種瀕臨滅絕,特別是一些鳥類,因為這是自然規律,火災是一個森林循環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為幹預了,就是破壞了這個循環。
電影市場其實也是一樣,中國早期,都是國家分配,導演隻要負責拍電影就好了,拍攝好之後,有關部門負責之後的事情,但是一些導演就覺得這樣不能賺大錢,所以要求讓市場規律去支配。
能賺錢的電影永遠是少數,讓市場支配之後,很多導演,特別是文藝片的導演就發現原來自己根本搞不定市場,甚至連排片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又開始呼籲國家進場了,要保護藝術,藝術要高雅。
這種兩麵派的做法實在是讓人作嘔。
而更為典型的是金融市場,比如股票,在整體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很多企業都國家不要管了,讓市場自由發揮吧,可是一旦熊市到來,當年那些叫得最歡的企業又開始呼籲國家進場調控了,以此來減少他們的損失。
其實究其根本就是利益問題,一切麵目在“利益”麵前都無所遁形。
其實如果問一句,這樣的幹涉有用嗎?
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就吳晶告訴陳堪的數字來來看,當年《建國大業》的票房成績還是不錯,至少在那個時代,屬於頂尖的。
但是到了《建黨偉業》,效果也就嗬嗬了,總體票房基本上沒啥增長,要知道這些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可是在飛漲。
國家調控,最為被人熟知的就是羅斯福新政,這個在中學的曆史課本中是相當重要的一課。
但是實際上,在美國,不管是史學界還是經濟學界,對於這個所謂的“新政”都是壞多於好,至於在國內,之前過,有些地方叫做雷區,你懂的。
其實細看曆史,羅斯福和胡佛兩人的政策幾乎都是一樣的,羅斯福上台之後就是將前任的那個倒黴催的總統胡佛的政策在改頭換麵推出而已。
其次,羅斯福新政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個時候美國的經濟已經到穀底了,在股票市場中有一個詞叫“觸底反彈”,用在這裏正好。
至於後果,現在美史學界公認的一點就是四十年後,也就是197年的滯脹危機就是因為新政埋下的禍根,你破壞了規律,規律自然會懲罰你,雖然時間延遲,但是不會缺席。
這其實也是為什麼現在“滯漲危機”不會成為中學曆史重點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是在打臉啊,所以幹脆就冷淡一些。
好吧,了,那麼多,其實和《戰狼》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可能日後會有所改變,會有所懲罰,但是發生在一年之後的可能性還是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