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經過係辦公室的時候,陳堪被老師叫住,而經過係資料室的時候,陳堪被一個學生給叫住了。
“是方煢啊,有什麼事情嗎?”這個正是陳堪在中師大第一個認識的曆史係學生,大四的方煢。
方煢猶豫了一會道:“老師,您能幫我一南方大學的老師嗎?”
“額,你具體想要了解什麼?”陳堪眉頭微微一皺問道,陳堪對於方煢的印象不是很好,這個女同學心機太重,經常自以為是,做事情帶著強烈的目的,之前研究生報名的時候,她也對陳堪進行了旁敲側擊。
研究生報名必須要報學校,而且隻能報考一首學校,所以需要很謹慎,方煢對陳堪進行旁敲側擊的原因就是想問問陳堪有沒有能力將她送進南方大學。
她是一個典型的陰謀論者,在她的認知中,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學者,那些出名的學者提出來的觀點也在她看來不過是稀疏平常,沒什麼了不起的,在她看來他們出名不過是人脈廣而已。
在她看來陳堪就是屬於人脈比較廣的那一類人,否則陳堪怎麼能在碩士就拿下“論文百佳”,這絕對是“背景通”。
確實是不可否認,有那麼一些靠著人脈和炒作成為“專家”的人,大家更喜歡稱呼他們為“磚家”,那些人其實並不是這個圈子的人,是被專業圈子排斥的,他們的人脈基本上都不是圈內人,大多數是什麼媒體人之類的,讓他們成名的是媒體的運作,而不是因為學界的認同。
因為媒體掌控著話語權,這就會導致出現一種情況,這些人東拚西湊出一本書,然後被一些媒體捧上神壇,然後難免會有一些圈內人從專業的角度去解析,給出一個不好但是相對專業客觀的評論。
然後媒體就會開始引導了,讓吃瓜群眾認為那些真正的學者是出於嫉妒所以給了差評,是眼紅了,這就使得那些“磚家”的形象很符合群眾想象中那種被惡勢力打壓的英雄,由此讓這些人的名氣更上一層樓。
真正的學者,是不會因為一個人去刻意批評他的作品,就比如《明朝那些事》和《品三國》,真正的學者,最多挑一些裏麵存在的曆史性錯誤,加以改正,但絕對不會去攻擊作者本人,簡單的就是對事不對人,不會用自己曆史學者的這個身份去壓一個所謂的外行人。
但某些磚家就會,有的時候就是揪住一個錯誤,然後攻擊作者,因為他們需要關注,他們和那些明星藝人一樣,需要關注,內在的邏輯其實和藝人明星差不多,需要關注度,那對他們來就是一切。
至於一些學者提出來的觀點看起來“稀疏平常”,這是因為沒有看見這個觀點背後的那座大山。
做一個比喻,就好像中國的學生在翻譯古文和英文文章的時候,經常會有一種錯覺,就是看起來它們是什麼意思完全明白了,但是當你真正靠自己的能力動筆去翻譯成文字的時候,那翻譯出來的文章絕對會讓你想撞牆的,因為根本就不是人話,和心中想象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