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德川家齊的軍隊一路向西,首先不費吹灰之力的蕩平了甲斐大名,接著又向北戰勝了信濃大名,切斷了本州島東西方向的聯係,聲勢大振。在幕府的威脅下,東部許多大名由於失去了與京都的聯係,惶恐之下,許多幹脆投降了幕府,讓德川家齊幾乎得意忘形。
但是好景不長,忠於天皇的軍隊在島津齊興的極力促成下,終於組成了一支4萬人的先遣軍,抵達曾經的幕府親藩尾張大名領地。尾張大名先前曾經迫於形勢與天皇暗通款曲。但是很快被幕府打殘。隨後在天皇與幕府的妥協下,讓尾張大名的長子繼位,算是一個中立勢力。但實際上,被幕府暴打的尾長人對曾經欺負過自己的幕府是刻骨銘心的恨。先遣軍初一抵達尾張大名的名古屋,就順利的接管了名古屋的城防,並與原本的尾長軍隊合力加固城防。
結果,等到幕府軍辛辛苦苦的好不容易抵達名古屋附近,名古屋已經成了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
名古屋作為本州島中部最大的城市,是幕府軍進攻京都跨不過的檻,幕府軍無論如何必須將它拿下。
然而,幾乎沒有火炮的幕府軍如何能夠攻陷一個防守嚴密的城牆?整整三個月,幕府軍在名古屋附近丟下了上萬條性命,卻絲毫沒有進展,此時,天皇軍卻源源不斷的從西部開來。
更讓德川家齊寢食難安的是,表麵臣服的東部大名竟然也組織了軍隊,開始進攻自己的領地,雖然數量不多,隻有兩萬多人,但是自己預留的軍隊也不過萬人,還要分兵駐守,真是處處為難。
幸好,負責守備的將領也是見機極快的人下令守備軍隊收縮兵力,屯駐在幾個主要據點,才控製了形勢。
恰於此時,前線的軍營裏,卻流傳出此次出兵的佐幕大名,也有了別樣的心思,讓德川家齊寢食難安,隻能抓緊排查。
現在幕府的聲勢,是一年不如一年,即使是親藩大名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可能一心向著幕府。幕府的排查舉動,自然避免不了一些粗暴地措施,比如檢查各位大名與親信對外聯絡的信息,這讓一貫猶如土皇帝般自大的大名如何能夠忍受?首先從離江戶不遠的上野大名那裏搜出了一份所謂的通敵信,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封來自天皇政府的招募信,希望上野大名認清楚形勢,不要與幕府沆瀣一氣。
其實這也就是一封普通的信件,幾乎每個親近幕府的大名都收到了這封信件,隻是上野大名有點大意,沒有將這封信當回事,將這封信隨手放在身邊,結果就被抓住了。
幕府抓住了上野大名的痛腳,十分自得。幕府也知道此時不能任意擴大搜查範圍,上野大名作為一個不是十分親近幕府的大名,又沒有多大的軍事實力,正是一個最好的殺雞鎮猴的對象。
於是,不顧兔死狐悲的其餘大名的求情,上野大名就被砍掉了頭顱,懸掛於大營前麵的旗杆上。
幕府軍隨後進軍名古屋,雙方激戰十餘天,但是對於幕府來說,除了丟下更多的人命,沒有絲毫進展,名古屋已然牢牢的掌握在天皇軍手裏。
尤其糟糕的是,幕府為了降低自己的損耗,都是以其餘大名的軍隊為前驅,使得大名軍力的損耗遠遠大過幕府。
大名對幕府的離心傾向加劇。
名古屋。
此時天皇軍最高指揮是長州藩的毛利齊熙。作為倒幕軍中的陸軍最強藩,擔任最高指揮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隻是,毛利齊熙畢竟年紀還是大了,作戰方針偏於保守,此時的名古屋已經集中了6萬左右的倒幕軍,與幕府軍的八萬軍隊實力其實已經相差不大。按照毛利齊熙的意思,是繼續堅守名古屋,憑借守軍的地利優勢,與幕府軍先行展開消耗戰,待時機成熟,與幕府軍展開最後決戰。
島津加成是島津齊興的次子,在齊興的幾個兒子中,算得上是最睿智最有謀略的一人。島津加成說道,“此時,敵我力量已經基本平衡,如果我們繼續守城的方針,自然可以確保最後的勝利,然而,隨著戰爭的繼續,見勢不妙的幕府軍還會在城下與我們持續消耗下去嗎?”
作為戰爭主攻方,原本就掌握主動權,幕府軍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一直在城下傻傻的與倒幕軍一直消耗下去,明知事情不妙也不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