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雖然海戰失利,但是實力猶在。畢竟,大明的體量,在當世是無與倫比的,正如同後世統計,在乾隆時期,雖然中國隻是一個農業國,但是經濟總量卻占到世界的三成以上。現在的大明,經濟總量上,已經超過了乾隆時期,GDP已經超過世界的三成五,雖然財政收入沒有英法甚至新華夏等工業國多,但是隻要咬緊牙關,同樣能能夠聚攏起不少的資金。
這不,在遭受了重創依舊,根本就不像後世的晚清那樣從此一蹶不振,反而咬緊牙關,加大了對海軍的投入力度:一方麵,加大對國內造船廠的資金投入,以加速國內軍艦的生產;另一方麵,向新華夏采購二代無畏艦。大明知道,雖然新華夏已經發展出了三代無畏艦,但是以新華夏的尿性,肯定不會把三代無畏艦出口,即使大明是新華夏宣稱的所謂最親密、全天候的戰略合作夥伴,也沒有可能得到新華夏的三代無畏艦。再有一點新華夏說得對,三代無畏艦價格驚人,即使是新華夏自己軍方采購,也是一個天文數字,甚至每年隻允許接受一艘,且是在國會先頂了未來十年的價格的前提下,即使如此,每年僅僅是無畏艦也花費了海軍經費的兩成還多。大明海軍經費隻有新華夏的一半,自然就更加買不起。
於是,大明在此充當了新華夏二手戰艦傾銷市場的角色。在新華夏看來,自己是賺了,用別人的資金幫助自己軍艦更新換代,何樂而不為?而在其他國家看來,就是英國這樣海上強國來說,也是大明賺了。沒辦法,新華夏造船技術一向獨步世界,大英帝國雖然全力趕超,但是正如一句廣告詞,“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新華夏海軍戰艦就是這樣的被模仿對象,新技術層出不窮,讓人應不暇接。更別提西班牙、美利堅這樣的二流海上強國,有了新華夏的二手艦船,甚至就可以直接與大英帝國抗衡一番,所以大明也成了其餘國家羨慕的對象。
更誇張的是,新華夏的二手艦船,十年以上艦齡的隻有原本造價的五成,十年以內五年以上,則隻需要原造價的七成,這個價格甚至比大明自己建造艦船還要便宜,技術層麵講,也要超過大明現有的製造水平,其實是雙贏的結果。結果就是,單論新華夏製造的軍艦數量,大明的新華夏製造的軍艦數量已經基本與新華夏本國所屬的軍艦數量相當,甚至預計在五年以內,就會超過新華夏本國擁有的軍艦數量。
正因為兩國密切的關係,大明甚至在賒賬的情況下得到新華夏補充的三十幾艘二手艦船,然後又從北洋艦隊抽掉了五十幾艘艦船到南洋艦隊,使得南洋艦隊的實力恢複了七七八八。在稍做訓練以後,即將巡視南洋。
大明的種種姿態表明了自己對南洋的決心。
反觀西班牙與荷蘭,遠征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雖然兩國剩餘的艦隊加起來遠超大明,但是想要在遠東爭霸,除了大明,還繞不開將東南亞視為自留地的新華夏。說實話,大明還可以匹敵,新華夏怎麼破?連自視為世界第一海軍強國的英國麵對新華夏都要退避三舍,直接慫了,你讓孱弱的西班牙與荷蘭上前與新華夏拚命?別開玩笑了,大家還要還想留著腦袋好好吃飯呢。
無論大明, 還是荷蘭或者西班牙,其實都不想再繼續打下去。沒辦法,現代海軍消耗靠的就是雄厚的物力,大明雖然秀出了自己的肌肉,但是本心上講,不想因為小小的呂宋而丟掉棺材本。同樣的道理,西班牙人也是這麼想的。隻是,大明秀肌肉在前,而自己一旦繼續海戰,損失還在大明之上,因為距離太過遙遠,已經不是行將沒落的西班牙所能承擔的。這一點讓西班牙有些驚懼。
於是,在幕後黑手英國人的提議下,大明與西班牙、荷蘭展開談判。
長長的談判桌上,一邊是荷西兩國的代表,一邊是大明的代表,至於英國人則居於中間,以作調停。
所謂輸人不輸勢,尤其是首當其衝的西班牙人,首席代表依然是老當益壯的佛倫斯公爵。身體依然強健的佛倫斯,聲若洪鍾的對於大明的“侵略行徑”表示了最強烈的譴責,並希望大明退出呂宋,並賠償一切損失。
大明的首席談判代表是呂飛洪,一個畢業於新華夏華京大學外交係的高材生。外交從來是勝利者的遊戲,因此,呂飛洪顯得相當的氣定神閑,甚至自己都懶得反駁,直接示意談判的另一名代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