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新華夏軍隊的參謀部卻給了另外一個建議,那就是放棄安慶,將清軍引入安慶城內。同時在安慶城北修築戰壕,南麵以軍艦封鎖,將這支清軍封死在城內。在失去補給的情況下,等待清軍的唯一結局就是敗亡。
聯軍同意了這個方案。
不過,城內的清軍也很快發現了情況不對,趁著夜色就衝了出來。
聯軍雖然已經構築了戰壕,但是處於隱蔽考慮,僅僅挖好了坑道,前麵的鐵絲網還沒有架設好,防禦能力大打折扣。而且夜色朦朧之下,很難組織起有效的反擊,讓清軍鑽了個空。雖然聯軍再次留下了清軍兩萬多條人命,但是大部分清軍還是衝了出去。
阿桂在逃出安慶後就自殺了,因為他承擔不起乾隆的怒火,隻有自殺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父母妻兒免於一死。福康安率領剩餘的清軍繼續北逃,後麵則是緊追不舍的聯軍。
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雖然經濟優勢已經喪失,但是戰略地位絲毫不減。
隻要占領了徐州,就能夠阻斷滿清對於南京的威脅,讓南京不再成為兵連禍結的前線,讓大明獲得休養生息的良機。
趁著大勝的契機,聯軍以損傷四千的代價,強行攻克了徐州,並在此駐紮重兵。接著,南方新組建的部隊也是源源不斷的湧來,向著北麵省份推進。
安慶之戰,可以說是南北之爭的轉折點,
清軍雖然主力撤出了安慶,但是,清軍的北逃,代表著此次南征的失敗,更是攻守異位的戰略轉折點。此後,喪失主力的滿清隻能被動的接受南方大明的挑戰,再也無力進攻了。
更糟糕的是,失去主動進攻能力,迎接滿清的,其實也隻能是敗亡,所差者,無非也就是敗亡早晚的問題。因為,滿清這一少數民族政權的天然劣勢,注定了很難團結大多數漢人為己用。後人早就論證過,如果不是當時大明已經爛到根上了,以滿清的人力與軍力,根本無法吞下龐大的大明這塊肥肉。
現在,處於複興狀態的大明,無疑就成了滿清最危險的敵人,甚至是難以匹敵的存在。
阿桂雖然已經死亡,乾隆卻依然有將他碎屍萬段的衝動。但是,為了穩定朝政,為了安撫群臣,還是壓抑住自己的怒火,將阿桂風光大葬,並餘蔭妻子。阿桂也算死得其所。隻是局勢每況愈下,如何維持自己的統治成了乾隆最大的難題。
滿清敗亡,最焦急的自然是乾隆,但是若論第二焦急的,並不是滿洲貴族,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還在幻想著退回東北,保住他們的龍興之地,中原之地必要之時完全可以放棄。但是朝廷中央的漢臣就不一樣了,他們就是漢人在滿清的高級代表,絕對是南方大明認為的漢奸。他們與地方的普通漢族官吏也不一樣,地方官員可以憑借自己掌握的軍政權力為籌碼,投降大明。而他們已經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附屬在滿清,離開了乾隆,他們一無所有,根本連投降的價值都沒有了。
因此,他們不僅要保住滿清,還要讓滿清繼續成為中華正統,雖然現在看來極其艱難。以劉統勳為首的漢臣,主張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大明在徐州的據點,謁製明逆的進攻勢頭,這就是第一步了。
反觀滿清貴族,他們已經做好了撤退回關外的打算。因此,他們的建議是,營建沈陽舊都,以策萬全。他們沒有說明的含義是,以東北三省為基地,仿效先祖故智,留待來日。
漢臣反駁,表示,一旦大清不能謁製明逆的進攻勢頭,必然導致大清在江北統治秩序的崩潰,大清的在中原的統治都有可能崩潰。而後,大明以中原之人力物力,實非東北一隅所能抗衡。
滿族大臣反駁,現在主力受損,請問,哪來的許多兵力據守江北這樣廣大的區域?
劉統勳等人建議,招募漢族地主武裝,一直對抗大明。並堅持,漢族也有許多世受皇恩之輩,與朝廷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離開了大清,他們必將一無所有,完全可以利用。因此,請皇帝下詔,允許漢族地主舉辦團練,對抗明逆。
滿族大臣表示,不能確保漢族地主的忠心,因此不能讓漢人擁有自己的武裝。
雙方爭執不下,隻能讓乾隆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