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結之戰後,明瑞更加輕敵,繼續率兵深入,一路飛奔至象孔,距離阿瓦僅70裏。但是在緬甸的堅壁清野下,清兵糧盡、馬疲、人乏,但是卻無法補充,也無法休整,已經無力攻城。明瑞無奈,隻得下令退兵。
緬兵探查到清軍撤兵後,開始大舉反擊。清兵沒有補給,時期低落,打算退回木邦,但是此時的木邦其實已經失陷了。
糟糕的是,明瑞之前分兵北路的清兵攻擊老官屯不下,傷亡不小被迫退至四十裏外的旱塔。
在南麵戰場,緬兵攻占木邦和擊退北路清軍後,幾乎全部主力都趕赴明瑞軍處,數萬緬兵將明瑞的萬餘清兵圍困在小孟育處。
乾隆皇帝數次令北路的額爾登額接應明瑞,明瑞也曾經十四次向額爾登額求援,但是額爾登額畏敵如虎,眼看著明瑞孤軍被滅。
明瑞軍幾天後,沿著探明的小路突圍,明瑞與領隊大臣率領數百滿洲兵殿後,領隊大臣紮拉豐阿中槍陣亡,另一名領隊大臣觀音寶,突圍時連連發箭,每擊必中,最後手中隻剩下一根箭,遂策馬衝向草叢,以鏃刺喉而死。激戰之中,明瑞右臂、胸部也被鳥槍擊中。明瑞自知突圍無望,將發辮割下交給仆人雙喜帶回給乾隆,自己則自縊身亡。
戰至深夜,濃霧四起,清軍乘機各自逃散。
乾隆帝聽聞明瑞大敗身亡的訊息,震怒無比,將額爾登額逮捕進京,處以磔刑,同時北路軍的雲南提督譚三格也被處死。明瑞的靈柩歸京後,乾隆帝親臨吊唁,賜諡號果烈。
乾隆此時對於緬甸終於有了新的認識,不想繼續戰爭。
隻是,此時已經騎虎難下,滿清已經容不得再次失敗,更何況,明瑞還是自己的心腹愛將,也必須為他報仇雪恨。
而且,緬甸的求和信也刺激了乾隆。緬甸以戰勝國自居,認為罷兵議和有利於兩國,若是清廷不肯,緬甸也不怕。同時緬甸也提出,要將波龍、卡瓦等已歸附於清廷的土地及人口,歸還給緬甸。在軍機處翻譯的緬甸來信中,緬方甚至稱:“若留在你們地方,理上不應該,恐怕後來要帶兵來要這些人,你們天朝大皇帝又要見怪了。”
這封信把乾隆氣得七竅生煙,大罵道:“不知天高地厚,肆口妄言,竟與犬吠無異。”
乾隆打算第四次遠征緬甸。
再次以以傅恒為經略,阿桂、阿裏袞為副將軍,開始了第四次遠征。此外還有海蘭察、額森特、普爾普、哈國興等勇將。可以說,第四次出征緬甸彙集了乾隆朝最多的名臣勇將。在兵力、後勤上乾隆也做了充分準備,從全國各地調集精銳兵丁約四萬餘人,又征調馬騾六萬多匹。
隻是,眾人到了緬甸,才發現發現實際情況更為艱難。緬甸水土潮濕,瘴氣彌漫,易發瘧疾、痢疾等疾病,官兵感染疾病者甚多。其地勢異常險峻,糧草補給困難,許多地方騾馬難行,隻能靠人力。
因此阿桂、阿裏袞在前方按兵不動。
接著首席軍機大臣傅恒帶著滿蒙精兵超過萬人從北京出發,原本是打算支援緬甸戰場。不過,與曆史不同。此時由於江南發生了意外的事情,傅恒不得不轉向東南。
乾隆不得已,改以阿桂為主將,嚴令馬上出擊,阿貴無奈出兵。
結果是顯然的,清軍還是敗了,打敗清軍的不是緬甸人,而是緬甸的氣候,清軍因為不習慣緬甸的濕熱氣候,損傷大半,已經無力再戰。
在清軍陷入困境時,緬甸統帥諾爾塔突然給了清軍一條生路,決定停戰議和。諾爾塔認為,中國地大物博,國力強盛,人口眾多,此次擊敗了清軍,恐怕將會徹底刺激乾隆,引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入侵。故而力排眾議,決定停戰議和。
阿桂與緬甸人達成和議。和議簽訂後,阿桂迅速撤兵,逃脫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隻是,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就私自與緬甸議和,讓乾隆很失望。
果然,乾隆得知阿桂簽署和議後大怒,不久,阿桂被革職留任,不久又免去阿桂兩個兒子禦前侍衛的職務。次年,因為阿桂反對乾隆再次出兵攻緬,免職,作為普通士兵效力贖罪,兩個兒子被發配邊疆。
乾隆南征緬甸,其實以失敗告終。隻是,東南戰場也不讓他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