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廢止柳條邊?(2 / 2)

老邊又稱盛京邊牆,建於遼河流域,南起鳳凰城(今遼寧鳳城)西南,北到開原附近的威遠堡,再折而轉向西南,直到山海關與長城相接,長約 1950 餘華裏。是順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

吉林地區的柳條邊修築時間稍晚,故稱新邊,是從威遠堡向東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市北法特)。康熙年間,由於戶口繁生,邊內旗地不足,又擴展柳條邊。在柳條邊上,初設 21 個邊門(即關卡),展邊後改設 20 個,盤查過往行人,凡進出邊門進行生產的各族居民,必須持有證明,從指定的關卡驗證進入,否則就以私入禁地論罪。

修建柳條邊是滿清為維護“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重地”而修築,就是不讓更多的漢人進入他們認為的龍興之地。還有一層深意,企圖借此禁止漢人進入滿族聚居區,防止滿族漢化,保持滿洲的“國語騎射”習俗。邊內外的皇族圍場和人參、貂皮、珍珠等產地均為禁區,不許邊民自由出入,私自采捕。最後一層意思,就是萬一滿清統治失敗,為後代留一條退路。

遼東自戰國時代的燕國起就納入中華版圖,明末的時候,遼東地區仍然生活著數百萬漢人,然而後來遼東漢人或被後金軍隊屠殺,或被強行遷出關外,禁止漢人進出東北。這一野蠻政策使得東北一帶漢人人口極其稀少,後來俄羅斯輕而易舉的殖民東北北部,割走了100萬平方公裏的廣大領土。所以柳條邊是極其反動的措施。

顯然,此次對方堂而皇之的進入東北,對於滿清是一個極為嚴重的信號,再不加強東北邊防,滿清的所謂“龍興之地”就可能不保了。

因此,大學士劉統勳,作為滿清少有的一個有戰略意識的漢臣,不顧皇帝與滿族大臣的猜疑,在早朝上,請求乾隆放開柳條邊政策,準許漢人移民東北,充實東北,以東北人養東北駐軍,做到軍糧自給自足,從而永保東北之地。

從大局上講,劉統勳的建議確實是極為正確的,也是最佳的一個保守東北的政策,這可以從後來的曆史看出。自從19世紀,沙俄加快對滿清的入侵步伐,滿清為了加強東北的防守,道光後期,東北放墾弛禁,柳條邊也隨之完全廢馳。但是,人口的遷移不是很快就能見效的,也因此讓沙俄有了可乘之機,奪得了大量土地。直到民國時期,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用火車把大量漢人拉進東北,充實了關外,才避免了東北再次遭沙俄瓜分的厄運。東北雄厚的人口反而威脅了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局勢反轉。

隻是,劉統勳的話還沒有說完,就遭到了傅恒為首的滿族大臣的強烈反對,借口自然是違反祖製。更有激烈的人說劉統勳意欲截斷大清龍脈,反對大清朝廷,其罪當誅。其實,無非是滿族大臣內心狹隘自私的心理罷了。這與後來慈禧的“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赤縣神州的天然擁有者,更不願意與漢人平等共處,在他們看來,自己隻是華夏大地的征服者、客居者,如果有那麼一天,在中原無法呆下去了,他們還是要回到白山黑水的東北土地上的。至於神州大地,尤其是漢人的傳統聚居地,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漢家十八省,是隨時可以失去、甚至送人的。

乾隆從心裏明白,劉統勳的建議更加有效、實用,但是為了自身自私的觀念,卻依然以擅議祖製為名,將其下獄。

退朝後,乾隆站在碩大的東北地圖前,望著標注伯力的地點,久久不能移目,徹夜失眠。這在一向作息規律、注重養生的乾隆身上,是很難出現的。但是,偏偏最近一兩年內,失眠的次數卻越來越多,還都與新華夏有關。乾隆將新華夏恨到了骨子裏。

以後,一連幾天早朝,全無異動。

一直到九天後,乾隆突然將劉統勳放出,官複原職,並要求再次商議柳條邊對策。雖然滿族大臣依然反對。但是先前觀望的漢族大臣已經猜到了乾隆的意思,開始大張旗鼓的支持移民東北的政策。

最後,乾隆以仲裁者的身份,宣布向東北移民。首批人員從河北、山東等地遷出,第一年預計遷出5萬戶,以後逐年增加。不過,依然將氣候最好、土地最肥沃的遼寧與吉林東南部劃為禁區,隻允許漢民遷往黑龍江與吉林北部,以增強北方邊境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