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上的一名戰士首領附和道,“族長說得對。上次的戰鬥我們其實已經發現了提點,他們那可以遠距離打擊到我們的武器,其實操作起來十分困難,從我們進攻到撤退,他們就打擊到我們一次,此後就任由我們離開了。由此可見,他們的武器也並不是很可怕。我們這些人一擁而上,隻要很少的代價就能衝到他們的前麵,給他們以重創。”
眾人紛紛附和,笑聲震天,似乎勝利就在眼前。莫特雷下令全軍擺出進攻陣型,迅速接近敵人陣地。
當印第安人軍隊接近崖山人陣地120步是,劉元清下令第一排開槍,第一排過後,就是第二排,乃至第三排。不錯,劉元清派出了火槍發展史上最有代表意義的三段射陣型,以保持連綿不絕的火力。
這時候,就顯示出遂發槍操作簡便的優勢了,要是火繩槍,光是等待火繩燃燒就要好一段時間。當然,也有崖山人刻苦訓練的原因在內。再好的武器,離開人,還是一點用都沒有。
所謂的戰鬥就是單方麵的屠殺。三千人的印第安人部隊,還沒等進入崖山人陣地50步距離,就損失額近千人,關鍵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火槍最容易對付的敵人就是那種排著密集陣型的傻蛋。而恰恰,印第安人為了快速接近崖山人陣地,都是一窩蜂的前衝,陣型十分密集。
印第安人狼狽的撤退了,丟掉了一切“武器”,比如石矛、石錘什麼的。
崖山人排著陣列,緩慢的向前走去。並不是崖山人不想快速追擊,而是火槍要想發揮最大威力,就離不開陣型。
處再後方的劉元清不滿的看向身邊依舊處於石化狀態的印第安人盟友,“諸位,你們是否應該開始追擊這些敗兵了?”
眾盟友這才知道,崖山人卻是勝利了,也是自己分享成功果實的機會了。
按照與崖山人的約定,此次戰鬥,一點獲勝,切奴克人及其盟友的所有物資盡歸崖山人的印第安人盟友。崖山人隻有一點要求,那就是雖有的印第安人俘虜必須交給崖山人。
沒辦法,無論是采礦,還是種植業,崖山人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至於自己這群人,則是要勇攀科技樹,為崖山人的事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崖山人對於自身的定位,其實十分接近以前的斯巴達人。斯巴達人以其嚴酷紀律、獨裁統治和軍國主義而聞名。當然,崖山人主要是汲取了斯巴達人軍國主義的精髓,在初始階段,崖山人為了自身安全,注定要實行全民皆兵的軍國主義的。當然,沒有斯巴達人那麼絕對,為了賺錢,他們還要進行工商業活動。
至於農業生產與采礦業生產需要的人口,暫時就隻能依靠戰爭獲得的奴隸了。隻有奴隸,才是崖山人能夠最大程度壓榨的勞動力,才能讓崖山人獲得充足的生產生活物資,為崖山人發展壯大提供最必須的養分。
兩個月後,在印第安人盟友的協助下,崖山人終於攻占了切奴克人最後的聚居地,獲得了超過1300名奴隸。其中一半左右是15至35歲的印第安人青壯。由於生活的艱辛,在印第安人之中,能夠活過35歲就可稱之為老人了,因為身體素質已經極大降低,喪失了最基本的勞動能力。
由於爭奪所剩不多的切奴克人物資,崖山人的盟友戰鬥起來十分拚命,損失不輕;而崖山人隻是打打下手,又是防護嚴密,損失最輕,隻有一名戰士胳膊上被石矛紮了一下,傷口並不深。另有一名戰士是跑的太快崴到了腳。除此以外,就沒人受傷了。
崖山人經由此戰,終於確立了雅城地區事實上的扛把子地位,安全形勢大大改觀。而通過獲得的奴隸,無論是農業還是采礦業的發展,都是一日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