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雙子星(1 / 2)

當火星遷徙計劃如火如荼的進行同時,當局太空科研局突然遞交上來一份關於月球表麵發現核晶的報告,在這篇報告中,沒有什麼對火星遷徙計劃有用的內容,也對新能源開發沒有任何意義,然而裏麵有這樣的一段描述:在建立月表居住基地的時候,我們曾經發現大規模的核晶物質,該物質成分與地球地核核晶成分預計相似程度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由於我們迄今為止沒有取得過地球地核核晶,故無法確定其形似度。

這篇報告原本沒有什麼,可是早在幾百年前,地球的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曾經做出過如下預測,一,在地核周圍存在著一種核晶,這種核晶及其堅硬,其形成的成分和形成原理無法預知。二、太陽係本應有十顆行星,在地球與火星之間曾經存在過一個行星,我們稱之為瑪雅行星,這顆行星在遭遇外太空隕石碰撞後毀滅,形成太陽係外行星帶。三、對於地球的衛星——月球而言,其體積實在是太過巨大,而且該衛星並不是按照環繞方式存在,而是始終將一麵對象地球旋轉,這些特征都不是一顆衛星應該有的特征。

然而,太空科研局的這篇報道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如下假設。

首先,太陽係的確存在存在第十顆行星,這顆瑪雅星是存在的,它的位置也確實在火星和地球之間。其次,瑪雅星與地球是一個雙子行星,地球與瑪雅星相互環繞飛行,並且二者的的軌道十分接近。由於兩顆行星太過接近,導致地球的自身引力將瑪雅星吸引至地球軌道附近,隨後,地球開始將瑪雅星上的物質吸收到地球上,原本和火星相同大小的地球,經曆過這次吸收後,體積增加了近一倍。接著,地球將瑪雅星上的物質吸收完後,瑪雅星僅留存了一個地核,最後,由於地球強大的引力作用,導致瑪雅星自身引力消失,而且其地核內物質開始向地球挪動,最後固定,最終瑪雅星一直將一麵對準地球。至此,瑪雅星滅亡,月球形成。

如此一來,月球的形成便解釋通了,此外,另外一個假設也隨之形成。那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我們一直在尋找地球生命來自哪裏。而這次發現,對這一命題有了新的解釋,那就是地球的生命是隨同地球一起誕生的。

在這裏,我們現在可以如此大膽的假設了,地球形成後如同火星一般,晝夜溫差極大,而且水源也一直是以固體冰形態存在,隨著瑪雅星的靠近,地殼發生劇烈震蕩,大規模火山噴發開始,將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噴向地表,這些原本在地表不存在的物質為生命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僅以地球上的物質來形成生命誕生的必要基礎還需要很多條件,這時,瑪雅星上的物質開始向地球移動,地球表麵原本的火山噴發使得地表水開始融化,地表溫度急劇上升,大規模的降雨出現,而水蒸氣會因為地表溫度遲遲不能降低而開始在天空中留存,無法降落,瑪雅星的物質到了地球後,與大氣中的水蒸氣結合,開始大規模降雨,這次降雨開始讓火熱的地表開始降溫,瑪雅星停留到相對固定的位置時,地殼震蕩也停止了,瑪雅星物質不斷的流入,也使得地球出現溫室效應,原本應該直線下降的溫度,也開始穩定下來。

瑪雅星物質的到來也帶來了大規模的放電現象,這些放電使原本簡單的物理反應轉變成為化學反應,大氣中的氮氣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平台,放電效應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能量,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最基礎的蛋白質誕生了。然而蛋白質並不是生命,但是蛋白質為核糖核酸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於是,第一次的蛋白質分裂形成了。在這裏,生命應該說是已經誕生了,它已經具備了生命的最主要特征——繁衍。

但是僅此來決斷還不夠,蛋白質的分裂並不是典型性的生命特征,因為生命有開始,必然會有結束,可是蛋白質的分裂並不會導致蛋白質的滅亡,因此,在這裏還不能將蛋白質的分裂定義為生命。

而接下來的地表環境開始變化,瑪雅星的物質已經全部轉移給了地球,地表放電現象結束了,大規模的降雨也結束了。存在與大氣中的蛋白質降落到了地表的各個地方。而且,這次地表變化使地球溫度趨於平穩,其晝夜溫差變化穩定到了一百攝氏度以內,這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