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隻有一個:屬於人生的真理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可能被輕易把握,最聰明的人類對這些問題也束手無策。
但,正是因為這些藝術家陷於永遠無法掙脫的苦悶,而他們又非要倚仗自己過人的天才全力掙紮,所以他們的作品才能深深打動我們。
所以世界上才有藝術這東西。
但要注意,相信“真理是主觀的”,並不是說這世上以後就沒有什麼道理可以相信,我們願意信什麼就信什麼,陷入純粹的相對主義了。
首先,我們所說的“真理是主觀的”,僅僅指的是那些經驗不可驗證的問題。在人類有能力經驗的領域裏,特別是在客觀經驗領域,我們還是應該堅持經驗主義——它最好的代言人就是科學。
在主觀經驗領域(比如我們對一首歌的感受),理性並不是不能描述(比如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隻是非常吃力,對事物原貌的歪曲程度比較大。
隻有在非經驗領域裏,才容得主觀真理肆意妄為,但涉及的問題並不多,基本上隻有我們前麵反複提過的幾個哲學問題。所以,接受主觀真理並不會得出什麼荒謬的結論。
其次,真理是主觀的並不代表我們沒有一些固定的方法去追求。
比如中國傳統哲學中講“悟”,這就是對主觀真理的一種追求方法。這不是隨便的“悟”。例如佛教領悟真理就有相對固定的一套方法,比如要滅絕自己的欲望,要多學習佛教文獻,多思考,用坐禪等方式改變心理狀態,等等。最後得到的真理是主觀的,是屬於你自己的,你沒法用語言來表達出來。但追求真理的方法,還可以部分地用理性表述出來。
第三,雖然理性難以表達人們關於主觀經驗和主觀真理的感受,但是我們還有其他手段可以表達,比如藝術。
隻是因為失去了理性的準確性,藝術家的表達、欣賞者的感受,自然都不會那麼準確。我們也不可能用理性去評判,哪個藝術品表達得最準確,或者哪一個藝術品可以當做某個主觀真理的代言人。
第四,雖然我們不能用客觀經驗去檢驗主觀真理,但是我們還可以靠主觀經驗去檢驗。
因為我們追求主觀真理總有自己的目的。比如我們為的是自己的幸福,那麼當我們擁有一種主觀真理之後,我們可以自我感覺是不是從此就沒有困惑了,是不是從此就很幸福了。你不滿意還可以再去尋找。或者你說我探索真理的目的就是好奇,就是為了求知,真心想知道這世界的真相是怎麼回事。那麼當你得到一種主觀真理以後,你也可以感覺你所找到的真理是不是能讓你信服。
所以對個人來說,主觀真理並不是沒有標準可以檢驗,而且必然是可以檢驗的。
第五,即便沒有統一的真理標準,也不意味著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可以——這正是康德擔心的。他認為,假如沒有上帝,沒有不滅的靈魂,人類就會道德淪喪,所以康德才在自己的哲學裏給上帝留下了位置。
在你自己內心深處,你相信什麼樣的真理都可以,但是對於你的外在行為,這屬於經驗領域了,就有科學家的結論,就有社會道德和法律的約束。比如,你可以相信人天性就應該自私。你自己這麼想沒有關係。但是隨著你損人利己的事越幹越多,首先你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別人敬你遠之,還對你惡語相向,假如你做得更厲害,就會被法律懲罰。那些違反常理的行為就算從自私的角度講也是沒好處的。所以即便你相信了一個稀奇古怪的真理,隻要我們堅持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被人罵不是好事兒,被法律懲罰不是好事兒,等等,那麼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偏離正常人太遠①。在這個問題上,我非常喜歡劉瑜先生說的“美好的人性源自美好的製度”。單純講道德是一件很無力的事,你管別人內心是怎麼想的、他做事的動機是什麼呢,你管別人相信什麼主觀真理呢。對於道德問題,這社會隻要有好的規則就夠了。
中國哲學
說到主觀真理,有必要提一下中國哲學。
因為我們翻開中國哲學史一看,哇咧,到處都是獨斷論,除了名家、墨家等少數在整個中國史上屬於非主流的學派之外,大部分哲學學派都不喜歡邏輯思辨。哲學著作常常上來就說,天是什麼樣的,好比什麼什麼,人性是什麼樣的,好比什麼什麼,有時舉一兩個孤立的例子佐證。說完這些,就直接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了。對於習慣了反複抬杠的咱們來說,實在是太獨斷了。
但是當我們接受了主觀真理以後發現,中國哲學這麼搞也沒什麼問題。而且中國哲學在主觀真理這方麵走得很遠,有的學派直接拒斥理性和語言,比如老子的“絕學無憂”,莊子的“得意忘言”,禪宗的“不立文字”,孔子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正好和當代西方哲學的一些結論很像。再加上我們自己就是中國人,我們對中國哲學的期待就更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