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3)

中國是一個教育大國,也是一個教育古國。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的出現,就讓神州大地陽光普照。從漢代開始,考試製度的出現,讓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找到了光宗耀祖的最佳渠道。幾乎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教育一如溫暖的陽光在老百姓的心頭揮之不去。為了名題金榜,古往今來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用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的訓誡教育子女,而範進中舉的典故則將應試教育的高度推向了極至。

中國考試製度已經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漢代:察舉製(由地方官吏考察推舉)

魏晉:九品官人法(由中正官按照九種等級考察人才)

隋代:設進士科

唐代:完備的科舉製

1905年:廢除科舉製

1938年:民國國立高校聯合招生

1949年:維持原校仍然單獨招生

1952年:全自統一招生考試

1964年:分文理兩科

1966~1976年:停止全國統考招生

1977年:恢複高考製度

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中國的考試製度留給我們最深的烙印有兩個階段。一是文革期間長達10年全國統考招生製度的停止,殘酷地剝奪了千萬青年進大學深造的權利,同時也泯滅了眾多家長望子成龍的欲望;二是1977年高考製度的恢複,如經曆漫長嚴冬之後的縷縷春光讓無數的人欣喜若狂奔走相告,那情景那場麵讓人激動不已且難以忘懷。自1997年開始,每年的高考是億萬中國百姓心中揮之不去的一道坎。

對於眾多家長來說,與孩子一同付出了許許多多的艱辛之後終於盼來了孩子參加高考的日子,其心情大都是美麗而甜蜜的。畢竟,眼看著孩子就要長大,眼看著十幾年的辛勞與期待就要結出豐滿或幹癟的果實。

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心情同樣緊張不,甚至比他們的孩子還要緊張。就是在1997年夏天恢複高考20周年之際,中國的一些城市出現了一些奇特的場景——

哈爾濱:從7月7日起,一張寫有高考,車禁行字樣的標語,貼在臨時橫臥於該市道裏區上遊街中央的課桌上。數百名高考考生家長守衛在第18中學所在的上遊街兩端,借助一條紅色攔路繩,將欲經過考點的汽車阻攔住。這樣的封街行動持續數天,以至按照正常規則行駛的機動車,包括多路公共汽車及一輛農業銀行運鈔車都被迫違章繞行。前去勸阻的哈市教委、道裏區政府及交警大隊有關人員均遭到圍攻。家長擔心汽車噪音會影響考試的孩子。聲稱:是老百姓自發的行動,你能咋的?

上海:一名李姓女生高考前隨父母回滬,因奶奶家不寬敞,她和母親住進附近一家三星級的賓館,320元一天。準備住到考試結束。有報道說,杭州城內酒店、賓館紛紛推出優惠考生住房服務項目,生意十分興隆。一些酒店人員說,明年要早做準備。

北京:應廣大家長要求,市建委高考前發出通知,在6月20日。7月10日期間要求各施工單位減少噪音汙染,除搶修工程和重點工程,停止夜間施工工程。眾家長高考前那顆懸著的心總算稍微往下降了降。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曾對1998年入學新生做過調查,有60%的人認為麵對高考,父母比自己更緊張。主持這一調查的該學院心理谘詢中心主任鄭寧老師說,讓學生填完問卷後,他連續翻了很多張,當時就有些震動。因為麵對高考的畢竟是考生自己,而許多學生在回答家庭中誰更焦慮的問題時填的是父母,而填母親的更多。

為什麼父母比孩子更焦慮呢?鄭寧老師說,可能有這樣幾方麵的原因:一是父母看問題比孩子更遠一點、更現實一點,知道孩子考不上大學的後果是什麼,因此心理壓力比孩子大;再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有些甚至是把難以達到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成功,特別是獨生子女,好像就是惟一的希望;另外有些家長從小就對孩子大包大攬,孩子還沒出生就有許多計劃,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要找最好的,而大學雖然沒法替孩子找了,但孩子考得上考不上,家長也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有的時候,做父母的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比孩子還焦慮。一部分父母擔心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有什麼話不敢和孩子說,甚至有學生告訴我,高考之前父母都不敢對他大聲說話。但家長的這種狀態無形中還是會給孩子壓力。那麼多學生認為父母比自己更焦慮,那是因為他們從家庭的氣氛中感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