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課上我們學過,可以利用樹葉的疏密程度辨別方向。但在樹木稀少的內蒙古,有著名副其實的被稱為“指南針”的植物,它就是指南草。
指南草是人們對內蒙古草原上一種野萵苣的稱呼,這種植物的葉子一般與地麵垂直,呈南北向排列,就起到了指明方向的作用咯。要知道,內蒙古牧民迷路後,都能靠著指南草找到回家的路呢。
那麼,指南草的葉子為什麼要呈南北向排列呢?
我們知道,內蒙古草原十分遼闊,但基本沒有高大的樹木。每年夏天,因為沒有太多遮擋物,火辣辣的太陽都會肆無忌憚地烤曬草原上的小草們。尤其是中午,草原上水分蒸發量很大,十分幹燥。
在這樣嚴酷的生態環境中,指南草為了生存,就改進了它的生長姿態:枝葉向南北兩個方向生長。這樣生長的好處是,縮小了被陽光照射的麵積,從而減少自身水分的蒸發。陽光照射的方向不就是由南至北嘛,指南草正是利用和陽光照射一致的方向,盡量地縮小枝葉正午時陽光直射的麵積,達到了減少“出汗”的目的。
除此以外,指南草的葉子還垂直於地麵生長,這樣可以充分吸收早晚的太陽斜射光,有利於進行光合作用。看來,為了在幹燥的大草原生存下去,指南草動了不少心思呢。
而且,指南草這樣的生長規律正好為人們提供了便利。要知道,就算是本地牧民也可能在茫茫的大草原迷失方向,指南草無意中就幫了人類一個大忙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