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五章 初悟因果(一)(2 / 2)

何傑臉上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問道:“你覺得此話有何不妥之處?”

“弟子鬥膽!這句話前麵說,父母在,不遠遊。是告訴我們,父母健在,我們作為子女的,不應該遠遠的離去,而應該陪在父母身邊,盡孝道,報答養育之恩。”

何傑眯著眼,臉上洋溢著欣慰的表情,心裏暗道:“這小子雖然頑劣,悟性卻不錯。”

“你接著說。”

“可這句話的後麵,卻說,遊必有方。那不就是告訴我們,隻要安頓好了父母,就可以遠遊。這兩句話,為何自相矛盾?”

何傑點了點頭,淡淡說道:“我年輕時,亦有此問。我思考了十多年,最終的理解是,這裏的方,並非常規所理解的方法。

古語中,有天圓地方之說,亦是可以理解,方,即為地,為土。入土為安,是為安頓,亦為壽終正寢。

所以,這句話,意思是說,若要遠遊,需侍奉父母到年邁,踏入極樂世界。”

聽著夫子的話,李大牛沉吟下來,似乎是在思考,心裏也暗歎,“看來有些東西,沒有親身經曆過,永遠也不會真正明白。”

看到李大牛露出思索的表情,何傑朗聲問道:“現在,你可還有不明之處?”

“多謝夫子解惑,弟子已明悟。”李大牛再次行禮。

“坐下吧!”

“夫子,弟子還有一問,已困擾弟子多時,還請夫子為弟子解惑。”

何傑對這個弟子越來越喜愛了,不僅天資過人,更難得的是此人有自己的見解。同時,他還記得,父親臨死前告訴過他兩句話。

第一句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父親知道他的誌向,用這句話告訴他,要為弟子解惑。

第二句,“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話,是要告訴他,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隻有隨時向他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道來!”

“敢問師尊,何為因果?”李大牛問出了這個困擾了他十年的問題。

“因果?”何傑念叨著,沉吟了很久。雖然是京城有名的儒士,他卻一直都是在學習那些所謂的古人,智者說的話,以及父親教他的道理,很少會去自己思考。

何為因果,這個問題,他沒有在古籍上看到過,父親也沒有告訴過他。這是需要去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別人說的,永遠都隻能作為參考,不可全信。

其實,當年他父親要告訴他的,有三句話,隻是第三句還沒來得及說,就斷氣了。

第三句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

這句話,是要告訴他,有些道理,必須自己去思考才能明白,比如今天李大牛問的這個問題。

當年他父親沒說的話,如今一個小孩送來了教訓。

過了大約半柱香,何傑才緩緩開口,“因果,無處不在,占據了我們的生命。

不知在何處,我聽過一句話,叫因果報應。我的理解是,因果,是一條線,今日種下什麼因,將來必將得到什麼樣的果。

古語有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種下善因,必得善果,而種下惡因,得到的,必然是惡果。

今日,我收下你,做我弟子,是為因。他日,若你有所成就,回報於我,便是我得到的果。這就是因果。

有因必有果,今日的因,必將得到他日的果。而今日的果,必定是往日種下的因。今日的果,可以化為他日的因,因果交替,不斷延伸,形成一條沒有盡頭的因果線。

這,就是我理解的因果。”

李大牛麵露沉思之色,許久才問道:“夫子,對您的理解,弟子還有不解之處。”

“但說無妨!”

“一年前的某天,弟子在田間看到一條重傷垂死的蛇。弟子記著夫子的話,將此蛇帶回家中,為其療傷。

半月後,那蛇好轉,卻在弟子為其換藥時獠牙,咬傷弟子,逃命而去。若非弟子命硬,定已魂歸西天。

敢問師尊,按您所說,種下善因,必有善果。弟子救治受傷的蛇,本是善舉,為何得到的卻是被咬傷的惡果。

按您所說,我得到的惡果,是誰種下?我種下的善因,又將在哪裏結出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