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喧賓奪主”這個成語本意是講客人講話的聲音比主人的還要大,後來用以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來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它最初是講人的,可在植物界中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呢。
1884年,美國的新奧爾良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棉花展覽。為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展、參觀,主辦者刻意將環境布置得非常美,他們弄來了許多花進行裝點。
這其中有一種叫鳳眼蓮的水生植物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從遙遠的南美洲被帶來的。它的花朵如同蘭花,呈藍紫色,顏色鮮豔,姿態優美。十分惹人喜愛。人們不約而同地稱讚它的美姿,展後便爭先恐後地將它帶了回去,種到各地的池塘、水澗中。
很快,北美洲、非洲甚至亞洲、澳洲都有了它的身姿。各地的人們似乎還沒有欣賞夠它的美貌時,便突然感到它並不是個“乖巧溫順”的“美人”。它的繁殖能力特別強,繁殖速度極快,簡直達到了瘋狂的程度。
幾年的時間,它便占領了許多水塘、河道,而且速度非但不減,反而更快。再經過幾年時間,人們終於發覺它已成了實實在在的災難:它占領了河道,輪船無法通行;它破壞水利設施,影響發電,阻撓人們捕魚……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以及非洲的幾個國家,人們都驚恐地叫起來:“鳳眼蓮簡直是可怕的魔鬼!”
人們開始采取措施了。刀砍、火燒、機械清除。人們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當初誰會想到這個“外來客”會如此厲害呢!
同樣在美國,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將葛藤這種植物從日本引種到自己的國家。葛藤原產於我國,後來傳到了日本。這種植物不僅有美化功能,而且能保持水土。美國人在引種葛藤時的願望是好的,而且在最初幾年,葛藤確實發揮了它的應有作用。
可是不久,這個“外來客”便不安分起來,也許是美國南部的土壤太肥沃了,也許是這裏的氣候太適宜葛藤生長了。葛藤到這裏,便瘋狂地繁殖起來。隻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葛藤便占去了大片土地,而且生長速度不減。這種植物所到之處,別的植物可就遭殃了,致使許多植物被它“害”死。半個多世紀後,葛藤占掉了美國幾百萬公頃的土地,儼然以“主人”的姿態自居。美國人為此大傷腦筋,不得不采取措施,驅趕這個“外來客”。
植物界中的許多“喧賓奪主”現象都是人們引種不當造成的,所以,我們在引進新品種時切不可盲目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