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旅行的辦法(1 / 1)

◎呂明

看到這個標題,你一定感到奇怪:植物沒有腿腳,與動物完全不同,它也能旅行嗎?

是的,植物沒有腿腳,不可能像動物那樣任意跑動,但它可以借助別的東西來達到“旅行”的目的。這就像我們人類一樣,我們可以乘車船、坐飛機去旅行,不一定非得用雙腳走著去。

當然,植物的“旅行”和我們人類的旅行是截然不同的。植物不是為了觀光,不可能主動要求到什麼地方去玩一玩,它“旅行”的目的是為了繁殖後代,為“孩子們”找到更適宜生存的地方。

你可能發現過這樣的情況:一塊荒地上多年寸草未生,從來沒有人去栽種某種植物,可是有一天,你驚奇地發現,這裏突然來了好幾位不速之客,它們綠得可愛,亭亭玉立,很討人喜歡。

那這幾位是從哪兒來的?是誰帶它們來的?是自己跑來的嗎?它們沒有腿腳,自己當然沒那本事跑來。那是怎麼來的呢?

這就有好幾種可能了:風、動物、流水……都可能是它們“旅行”到這裏的“交通工具”。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是世界著名的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就曾觀察過植物是如何利用小鳥這一“交通工具”來旅行的。

有一段時間,他仔細地觀察了一隻在野外活動的小鳥,將它的糞便收集起來,然後進行認真分析,發現這隻小鳥的糞便中竟含有12種植物的種子,這些種子中,有許多具有重新發芽、生長的能力。植物便這樣達到了“旅行”的目的——傳播種子。

植物“旅行”的工具很多。有的靠人和動物去吃它,而將它帶到別處,像一些水果便是這樣。人和動物吃掉了果肉,將種子扔了,它便達到了“旅行”的目的。有的是靠水流來“旅行”的,如椰樹。有的是靠風來“旅行”的,如蒲公英。有的是靠掛住動物的皮毛來“旅行”的,如一些種子帶有尖刺或毛的植物。

有不少植物“旅行”的“工具”不是單一的。西瓜便是這樣的。人或動物吃了西瓜,將瓜子吐到別處,便給了它在別處“安家”的機會。風、流水也可能成為它的“旅行工具”。

這裏講一個西瓜在非洲沙漠中“旅行”的故事。

我們知道,西瓜最早生長在非洲南部的沙漠中。沙漠中常起大風,到了雨季,還會發大水。這給了果實長成圓形的西瓜提供了便利的“旅行”條件。

西瓜成熟後,大風一起,它便順風滾動。如果遇上洪水,它便隨水漂流,一直到遠處“安營紮寨”。如果遇上幹旱,也影響不了子粒的發芽、生長。因為它的皮、瓤腐爛後便有許多汁液,這些汁液滋潤了種子,使種子能順利地發芽、生長。即使西瓜被動物吃了也沒什麼,流下來的汁液和殘渣中,有時也會有種子,落在適當的地方也會發芽、生長。

看來西瓜旅行的辦法真不少。

實際上,在自然界中,有許多植物都有不少“旅行”的辦法,隻要我們去留心觀察,一定能發現不少秘密和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