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鄭成功抗清複台及清統一台灣的戰爭(6)(2 / 2)

四、戰略評論

玄燁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終生奉行的政治目標就是統一中國和鞏固大清王朝。他曾親自謀劃和指揮過多次戰爭,製定了具有卓識遠見、符合客觀實際的戰略和策略。對台灣鄭氏的戰略,總的來說是較為成功的。以軍事進攻為主,輔以政治招撫和經濟封鎖,終於統一了台灣,結束了台灣和大陸對峙的局麵。對台戰略的製訂與執行和戰略企圖的順利實現,除了戰爭性質的轉化以及軍事實力、戰爭潛力遠遠超過鄭軍等各種客觀因素外,玄燁的英明決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現為:

(一)堅持國家統一的政治立場,並在此基礎上決定戰略和策略

當實施政治招撫時,鄭經、劉國軒等都曾多次要求“請按琉球諸國例稱臣進貢”,玄燁都堅決拒絕了,並嚴正指出,台灣是中國的土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是中國人民,怎麼能和琉球相比。當實施軍事進攻時,有人滿足於占領近海諸島,對進取台灣持消極或反對態度,玄燁提出“宜乘機規取澎湖、台灣”的正確主張,仍有大臣反對,竟說“天下太平,凡事不宜開端”,“征台灣宜緩”等。鄭氏集團在強大軍事壓力下接受招撫、歸順清朝後,有些大臣錯誤地主張棄守台灣,玄燁從統一全國的政治立場出發,堅決采納施琅等人的正確主張,設官駐軍,加強了台灣的防守和對台灣的統治。

(二)堅決任用能貫徹執行統一全國、平定台灣戰略的人才為將領

“三藩之亂”後期,玄燁在以主力對付吳三桂的同時,就進行了平定台灣的準備工作,任命擅長以政治攻勢瓦解敵軍的姚啟聖為福建總督,任命擅長水上作戰的萬正色為福建水軍提督。不久即收複了金廈諸島,將鄭經趕回台灣。當發現萬正色對進攻台灣轉趨消極時,立即將萬正色改任陸路提督,而起用一貫主張“因剿寓撫”的內大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以後又將進攻台灣的指揮大權全部授予施琅,使“可得行其誌”。當時在任用施琅上,阻力甚大,“舉朝大臣以為不可遣,去必叛”(《清聖祖仁皇帝聖訓》),而玄燁不為所動,特加擢用。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施琅果不負信任,一舉攻克澎湖,實現了玄燁統一台灣的戰略企圖。

清朝對台戰略,前已說過,總的是比較成功的;但由於清決策人物及玄燁對台灣具體情況缺乏深刻了解,對海上作戰缺乏必勝信心,所以在戰略上,對軍事進攻這個關鍵問題,長期徘徊猶豫,舉棋不定,以致延長了統一台灣的時間。康熙三年(1664年)清軍攻占金廈,鄭經撤回台灣時,鄭軍士氣已經瓦解,大批將領投誠。當時派施琅乘勝進攻台灣是完全正確的。施琅在清水洋遇風折回後,清廷競懷疑施琅有暗通鄭軍的可能,下令停止一切進攻台灣的軍事行動,將施琅等投誠將領調至北京或內地,完全放棄了軍事進攻的方針。從康熙四年到“三藩之亂”的十年裏,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軍事行動,單純派人招撫,希望鄭經能自動放棄王位歸順清朝。曆史證明,對一個對抗性矛盾已發展到尖銳化程度的敵對政權,如沒有強大的軍事壓力或足以將其殲滅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手段作後盾,對方是不能輕易地自動歸順的。

遷界政策對收複台灣是有損無益的,它隻能增加台灣的離心力而不會加大向心力。“三藩之亂”時,已經衰落得“船不滿百,兵不滿萬”的鄭軍,竟又能乘機卷土重來,占領了沿海七府,給平定“三藩”的戰爭增加了一定的困難。吳三桂、耿精忠都以為鄭經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必然在台灣練有強大的水軍,所以才與他聯合,請他由海上北進。鄭軍到達廈門後,耿精忠才發覺鄭軍兵寡船少,大失所望。

鄭經雖然打著已經基本上失去號召力的反清複明的旗子參加了“三藩之亂”,但實際上他既無力與清軍主力抗衡,也根本未打算恢複明王朝。他的戰略方針就是乘機搶占地盤,擴大實力,最終達到割據台灣及東南沿海部分地區,壟斷海上貿易的政治目的。屬於清軍統治的地方也好,屬於耿軍統治的地方也好,隻要能搶到手就去搶占。結果促使耿精忠再次降清,掉過頭來進攻鄭軍。這種同床異夢的聯合,當然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