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宋遼戰爭(2)(1 / 3)

遼都統韓匡嗣以宋軍守邊諸軍勢孤而迎降,將信之。。耶律休格曰:“彼眾整而銳,必不肯屈,此誘我耳,宜嚴兵以待。”匡嗣不聽。俄而宋軍中鼓噪,塵起漲天,崔彥進之軍出遼軍東北,李漢瓊及崔翰等軍出遼軍西南,而廷翰大軍直攻遼軍東麵(構成前進口袋),遂合力攻擊。遼軍倉猝遭此意外,乃向北敗走,潰兵悉走西山投坑穀中。宋諸軍追逐至遂城(今徐水縣西遂城鎮),斬首萬三百級,獲馬萬餘匹,生擒其將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眾。匡嗣棄旗鼓連夜北遁,餘眾遁易州。獨耶律休格整兵而戰,徐徐引軍退回遼境。由是遼主大怒,數匡嗣以五罪令誅之,皇後蕭氏力救得免。

三、遼第二次南侵——瓦橋關之戰

遼主賢以韓匡嗣、耶律休格等大敗於滿城,於心不甘,乃先發動其西京大同府之軍南侵並州,以分宋軍之勢。太平興國五年(遼鹹亨二年公元980年)三月,遼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統率大軍十萬人,進攻雁門關(今關)。

時宋軍戍守於西北邊境之軍不過五萬人,代州刺史(治在今雁門)楊業守軍僅數千人。業偵知遼以大軍南侵,乃報請潘美發兵為援。潘美無一救兵至。楊業乃出擒王之計,以副將守關,親率精騎數百,繞自西徑(雁門關北口)以出敵軍之後,至雁門山北口,由北向南以突擊敵之中軍。

時遼軍正準備攻關,不虞楊業自背後至,不敢抗拒而紛紛逃避。業斬蕭咄李(遼之主將),遼軍潰散,奔還大同,業複擒獲遼都指揮使李重誨而還。

雁門關之捷,報至太原,潘美初不信。及查屬實,乃感羞愧,繼起嫉忌之心,因常潛上謗書,劾奏其短。但太宗匡義不問,封其書以付業,並升為領雲州(即遼之西京大同)觀察使,及兼代、鄭南州刺史(皆遙領)。

遼對宋並州發動攻擊本欲乘宋軍之不備,以新銳之師襲擊太原,為其彭城郡主劉繼文(北漢主劉崇之嫡孫)恢複北漢故地。不意大軍方至雁門前,尚未開始攻關,競為楊業所襲,殺其將而覆其軍。遼主十分憤怒。耶律希達為西京大同府留守,自赴遼陽府(遼寧今縣),集結東京(同上)、上京(今熱河林東縣)、中京(今熱河寧城縣)各軍,齊發至南京析津府(即幽州),準備乘宋有事於交州之隙,大舉向南以攻宋。而攻擊目標指向宋雄州(河北省今縣)所在的瓦橋關。

趙匡義得諜者密報,知遼國將大舉南侵,乃集群臣計議對策。於是大發各地人馬出屯關南(瓦橋關之南)、鎮州(今河北省鎮定)、定州(今河北定縣)以備之。並於十月十九日詔自京師(今河南開封)至雄州(今河北雄縣)發動民眾修治沿途道路及頓舍,以備大軍機動之用。更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米信護定州屯兵。

此次作戰準備,遼為主動,宋為被動,故宋之行動著著落後。遼於是年十月初一日集諸將設謀;宋於初八日下詔加強關南的防禦。遼軍於十一日自幽州出發;宋軍於十九日始令民眾修治道路及頓舍。是月二十日,遼主已至固安(河北省今縣),各軍分別進攻;宋軍於是月二十四日始令米信出護定州諸屯兵。遼主親率諸軍於十月二十九日已圍瓦橋關城;趙匡義於十一月初七日始準備親征,至初十日發汴京。因此在瓦橋關戰場上,遼軍已粉碎瓦橋城,擊破宋易水南大陣,追擊至莫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三十裏)。

十月二十四日,遼主賢親督諸軍自固安南進,二十九日圍攻瓦橋關。因瓦橋關城小堅固,遼軍攻打二日一夜不能下。十一月初一日夜暗無光,宋在河南諸軍渡河襲遼營,遼節度使蕭幹等力戰一夜,終於擊退宋軍。

翌日遼增加兵力攻打瓦橋關,遼北院大王耶律休格率軍攻關的東麵,力攻一日一夜,宋河南諸軍不敢輕出救援。初三日瓦橋守軍張師率眾突圍,遼主乃親出陣督戰以行截擊。耶律休格率領精騎數百,馳入突圍之宋軍陣中,擊斬張師,宋突圍的軍陣潰亂,披靡四走,複走人城中。

遼軍既斬張師,見宋軍仍列陣於瓦橋關南易水之南,為瓦橋關聲援,因冬初水淺,河水兩岸稍結冰,人馬徒涉尚易。十一月初七日午刻,耶律休格集精騎萬餘渡水攻擊。宋關南諸軍本無統一的指揮者,有發矢先射者,有發楞出神忘卻備戰者,有準備逃避者,有準備力戰者。既無統一號令,而心又不齊一,遂即時大敗。耶律休格生擒數將以歸。

宋諸將退在莫州,皆知此役之敗,必將各獲重罪,與其軍敗得罪而死,莫若連夜回軍與敵決以死戰。於是聚議決定,各整頓軍伍,立誓雪恥。遂於初十日中午後,複至瓦橋關易水南列陣。翌晨有遼騎萬餘再渡河攻擊,宋軍依陣破之,乘勝渡河追擊,斬首三千餘級而還。

宋太宗匡義本已於十一月初七日決計親征。初十日出汴京北上,十四日進次長垣(河南今縣),聞初九日關南之敗,心中著惱,大有不再前進之意。傍晚,又得關南捷報,心中始為大快,詳問軍使關南勝敗之狀,始知關南諸君缺乏統一指揮,以致為敵所敗。乃連夜下詔,以河陽三城使崔彥進為關南兵馬都部署。並定於明晨車駕繼續出發北征,將決意與遼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