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五章 憲法(3 / 3)

實際上在命之主誕生後,各方勢力最主要的樂趣,就是以各種方式圍攻這位新君,無論這些軍閥也好,還是那些守土官員也好,甚至朱元璋自己手下的部分人,都以圍攻他為樂趣。畢竟誰都明白一個全新的大一統的帝國即將建立,而在這個帝國正式成立前最重要的就是確立各種製度,尤其是限製皇權的製度,沒有哪個大臣喜歡一個獨斷的君主,沒有哪個地方喜歡強勢的朝廷。軍隊要更大自主權,地方要更多利益,商人要權利,文人要科舉,農民要減賦,所有人都有他們想要的,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皇帝不能太獨斷專行。

必須得給朱元璋套籠頭。

這個籠頭就是各種製度,而且必須是一個不能改變的製度。

“你們議一份盟約如何?”

楊豐道。

“盟約?”

一幫大軍閥茫然。

這些都是來參加登基大典的,包括何真,高明壽,楊鏗,甚至從安南來的陳叔明,漢,吳越兩國北伐過程中自己任命的宣撫使們,剛剛在徐達大軍壓境威懾下投降的張良弼和孔興兩人,他們算是相比之前那幾個低一等級的,不過他們仍然惦記著爭取自己的利益。

“對,一份盟約,一份在本仙見證下共同確立的,包括元璋及其子孫都必須遵守,同樣全下也都必須遵守的盟約,以後所有製度,所有法律都必須遵循這份盟約,與這份盟約相違就示為違背意。如果元璋及其子孫違背盟約,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們違背意,他們的命也就失去,那時候其他有能力的華夏之民都可以推翻他重建新的帝國。這份盟約我會起草然後你們看看有什麼需要補充的,連同元璋及諸藩王一起坐下來共同商議,若大多數人同意,那麼由我將其同樣寫入盟約,等登基大典上共同以這份盟約來對盟誓,日後新君繼位也必須以這份盟約來盟誓方可繼位。”

楊豐道。

實際上這就是立憲。

這一點同樣也是必須的,都快十五世紀了,還不趕緊立憲那就純屬找事情了,趁著現在控製局勢的絕大多數還不是儒生,甚至絕大多數都出身貧寒,趕緊把一份有利於普通百姓的憲法確立下來。

這是士紳實力最弱的時代。

朱元璋是佃戶,陳友諒是底層吏,張士誠是私鹽販子,明玉珍是自耕農,方國珍是海盜,哪怕剛剛投降的李思齊也是吏,他是縣典史出身的,陳友定也是自耕農當兵,數得上的巨頭裏麵也就何真一個地主,但沒有一個是真正儒生,甚至絕大多數都是原本目不識丁。這些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很,而且出身裏囊括社會各個行業,都是上戰場打下的,由楊豐負責起草綱領,他們坐下來商議細節,最後製定一份儒家色彩最淡的憲法然後以授旗號確定,從而使大明直接進入憲政時代。

皇帝仍舊是最高統治者。

但君權授,他必須遵守這份對盟誓的憲法,他敢反對的話那些野心家立刻就會跳出來,甚至如果他激怒百姓,百姓也可以去海外把那些藩王迎回來,就像英國人喜歡去迎外國人當國王一樣。

陳家也好張家也好可都曾經是命之主的候選人,他們手中玉冊可沒收回,若朱家失去命,他們當然有資格接手,楊豐把他們扔到外麵就是做這種準備的,如果老百姓無法忍受朱家統治,大不了起兵然後去迎他們然後裏應外合奪朱家江山,甚至某一陳友諒張士誠這些人的後代在海外發展出足夠的實力,在他們的威脅下朱家的後代還必須收斂些以團結治下百姓,否則這些人就拿著盟約找他茬他也無可奈何。

至於真發生這種內戰……

那就戰好了。

反正都是炎黃子孫,反正他們也都不敢改信別的信仰,真敢信別的宗教的話他們連統治自己領地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跟朱家爭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