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兵荒馬亂,道路難行,蕭如薰接到以內閣名義下達的加急總督授職令的時候,已經是七以後的正月二十八日了。
彼時,蕭如薰已經用代理四邊總督的名義將榆林山西兵馬主力十萬人調回,並且令忻州駐步軍一萬,太原駐步軍一萬,祁縣駐步軍一萬,孝義駐步軍一萬,汾州駐步軍一萬,剩下的五萬騎兵才被命令南下到孝義西南的溫泉縣與之會和。
不得不,當時蕭如薰麵臨的情況還是很嚴峻的,因為榆林和太原的兵馬之所以遵守命令南下,並不是因為代理總督這個身份,而是因為害怕。
太原是怎麼丟掉的,大家心裏都有數,那些家夥因為失守了太原而感到害怕,從而不得不從前線撤回來,生怕自己成為王世揚的是殉葬品或者是替罪羔羊。
等他們抵達了目前的對敵前線之後,才知道王世揚已經將所有責任攬下來,並沒有拉誰一起去死的做法,鬆了口氣的同時,也開始放鬆下來,對蕭如薰的軍令開始陽奉陰違了。
大明朝的文官派係山頭林立,軍隊自然也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一點是肯定的,蕭如薰出身寧夏,如果寧夏兵前來,自然對蕭如薰恭敬有加,因為是自己人,倍感親切。
宣府大同的邊軍、山東的齊兵、江浙一帶的南兵、四川的川兵和廣東兵也曾經在朝鮮戰場和蕭如薰並肩作戰,受過蕭如薰的恩惠,他們一定也會遵守蕭如薰的軍令。
李如鬆麾下的遼東兵雖然和蕭如薰有過不愉快,但是眼下李如鬆帶頭遵守軍令,遼東兵和女真兵自然也遵守軍令。
可是除此之外,九邊的甘肅、榆林、太原、薊鎮、固原五鎮和蕭如薰沒有任何來往,屬於陌生人。
在大明朝的軍中,陌生就是對立,別你是哪裏的,首先你不是自己這邊的就是外人,外人肯定要被警戒,甭管你名聲有多大,大家沒看到就不算。
這些邊鎮自己都有自己的山頭,整窩裏橫,但是臨了對外也是團結一致,這個鎮的警惕那個鎮的,那個鎮的警惕這個鎮的,互相警惕。
就算是宣大太原榆林這相鄰極近的幾個邊鎮都是如此,就更不要西北邊陲的寧夏鎮出身的蕭如薰了。
盡管名氣大,戰果輝煌,但是你不是咱們自己人,咱們就是不能聽你的,不然你會害咱們。
這已經是慣性思維了。
再者你蕭如薰雖然名氣大,但是你這個總督是私相授受,算不得數,大家遵從你的號令是給王世揚麵子,不是因為你這個代理總督,反正等新任總督來了你還是要退位不是?
所以這些步軍雖然按照了蕭如薰的命令分兵駐守,但是被命令前往溫泉鎮的五萬騎兵卻出了問題。
他們來是來了,但是卻停在溫泉鎮東北十五裏處不再往前,太原鎮的騎兵和榆林鎮的騎兵分做兩部分停下來休息,對蕭如薰派來的要求他們速速進兵的軍令視若罔聞,拒不服從,屢次搪塞。
太原總兵董一奎之前已經戰死,王世揚緊急調任董一奎弟董一元繼任太原總兵官,但是董一元還沒有趕到,太原鎮兵馬現在是群龍無首的狀態,幾個參將遊擊在副總兵李維的帶領下固守不前。
戰事發生的時候榆林總兵達雲剛剛調走,王世揚的調兵令傳來的時候,榆林鎮便以副總兵王威為總兵官帶領榆林邊軍數萬趕赴太原。
渴望功績以便坐穩榆林總兵職位的想法是王威主動要求出擊北邊的原因,結果造成太原的失守和戰局的崩盤,雖然王世揚主動當起了背鍋俠不做掙紮,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之下,王威當然不敢隨便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