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一 徐光啟的決定(上)(2 / 2)

徐光啟把燈點的更亮了一些,打開了這封信。

他本以為一個武將就算讀過些書認識些字也寫不出什麼東西,最多是一些關懷的話,一些自己在朝中關係的描述等等,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蕭如薰沒有這些,除了開頭的一些寒暄之外,就是陳述自己的誌向和理念。

“我雖為武將,但也知道禮義廉恥,從便明白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治國,也是為了在危難之際得以救國。”

“讀書是為了什麼,我是武將世家,無法做文官,讀書還有用嗎?我曾這樣詢問授業恩師,恩師思慮良久,對我,讀書是為了下蒼生。”

“那是我尚且年幼,不明白讀書怎就是為了下蒼生,我一武將讀書居然是為了下蒼生,豈不可笑?”

“待到寧夏之役結束之後,我才明白,我讀書所學到的那些東西,得到的知識,全都用在了對抗外敵之上,獲得勝利,斬將奪旗,平定叛亂,恢複民生,這大概就是授業恩師所想要告訴我的。”

“我曾聽聞江南文教昌盛之地多有讀書人考取舉人功名之後便止步不前,從讀書人化為鄉野豪紳,借舉人之特權而大肆斂財,兼並土地,驕奢淫逸,顛倒黑白,我便疑惑,讀書難道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富裕並且魚肉鄉裏嗎?”

“當讀書成為心思惡劣之人魚肉鄉裏之階梯,讀書還有什麼意義?孔聖人所言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豪言壯語還有什麼意義?若不能做到經世致用,一切的學識都不過是擺設而已。”

“如薰以為,如果讀書隻是為了讓自己更富裕而不是心懷下救國救民,那麼讀書就沒有任何意義,隻是讓下之間又多了一個會用自己的學識欺壓百姓欺騙朝廷的斯文敗類罷了。”

“讀書人都鄙視武人粗鄙,可是他們讀了書以後所做的事情難道不比我這個武將所作的更加粗鄙嗎?以文亂法之舉難道就是文雅之舉嗎?”

“救國救民並非是讀書人的特權,而是下人都該去做的事情,下是下人之下,而非讀書人之下,救國救民非一二讀書人所能完成,而需要下人群策群力方能完成。”

“下讀書人不過三十萬,而黎民百姓卻有萬萬之數,三十萬讀書人安能扶持萬萬黎庶之國?需下人無分士農工商,皆願出力,需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群策群力,則下大有所望也,正是所謂下興亡,匹夫有責。”

“如薰不才,雖然隻是一武將一匹夫,卻也願將下興亡負於肩上,用讀書征戰所得來的一切為下興盛盡一份綿薄之力。”

“先生若願助我一臂之力,緬甸鎮大門永遠為先生敞開,先生若願在朝廷做官,如薰則願與先生為友人,望先生勿要忘卻讀書科考之根本,身在朝廷亦能憂國憂民,勿忘張江陵,固如薰之所願也。”